6/21 的網路星期二(活動頁面),邀請到電通安吉斯集團(台灣)策略資源總監,同時也身兼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監事陳啟亮(xxc)先生來分享:如果非營利機構沒有充沛的資源,網站應該怎麼面對行動時代的挑戰?如果有一些資源,應該要怎麼做才對?特別是好的設計通常需要解決:使用者的問題及組織經營的問題。
講者在網路泡沫化之前,就開始從事網路相關工作。最早是請業主不要在首頁做 flash,現在比較多專注在使用者體驗的領域。
(以下圖片若無特別註明,皆摘自講者簡報)
講者在網路泡沫化之前,就開始從事網路相關工作。最早是請業主不要在首頁做 flash,現在比較多專注在使用者體驗的領域。
(以下圖片若無特別註明,皆摘自講者簡報)
一、使用者體驗設計(UX Design)的規劃架構
網站架設就和蓋房子一樣,是講究邏輯的過程,從下往上慢慢蓋,也是很多人一起參與的過程。所以要先從比較抽象的核心概念來思考,譬如:組織的目的是什麼?使用者的需求?接著是溝通/傳播的策略,來作為目的和使用者之間的橋樑。
「骨幹」則牽涉到:放多少資訊?資訊的順序?譬如,大多要先解決信任問題,再提出募款的需求。
「表層」則是房子的骨架都弄好後,最後整體裝潢的風格。
二、媒體環境與行為轉變
- 2012-2015行動大爆炸
- 手機持有率陡峭上升:從只有 10% 的人有手機,到只有 10% 的人沒有手機
- 2015年:用手機 vs 看電視/看報紙/上網的比率,前者已經超過後者
- 拓荒時代的終結
- 2015年:行動裝置成為台灣最主要的媒體,比雜誌、報紙、廣播、電視、PC網路,手機使用的時間最高
- 手機:從通訊工具變成隨身娛樂與資訊工具(意義的改變)
- 手機就是我的行動電腦
- 經常把手機關掉以拒絕打擾
- 把手機當做電腦與娛樂裝置的趨勢
- 使用手機折價功能與廣告的偏好降低
- 在手機裡,App 上演著不被刪掉的飢餓遊戲
- 台灣人常用的 App 數量不多。每天使用 6 個,一週使用 9 個
- 56.7% 的手機使用者中,自己裝的 App 低於 10 個,因此多做 App 並不會讓 user 多認識你
- 「社交通訊」是有錢人與大公司才能玩的 App 紅海戰場
- 日常生活的應用 App:還有一點機會
- 養成品牌忠誠粉絲策略:有些 App 使用人數不會多,但因為會用得到,也不會被刪除
- 數位嘗新減少:更多人只用習慣的 App 與網站,所以新的 App 要讓使用者發現的難度越來越高,也代表 user 的行為逐漸固定
- 只用行動的人口比例增加,特別是青年與低社經族群
- 低社經:沒有餘錢買其他裝置,同時手機打字的門檻也低
- 手機的學習門檻低,可以帶來接觸更多數位資源的機會
- 給電腦不如給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