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網二紀錄] 網路謠言時代的NPO資訊傳播與反傳播



6月份的網二,邀請到長期關注媒體生態與趨勢的黃哲斌,以及開發「新聞小幫手」的 Ronny,一起來聊聊:「假新聞」是什麼?身處社群媒體時代,如何釐清混亂的網路訊息帶來的挑戰?以及在小幫手推出四年後,Ronny 對問題新聞的定義和處理的更多想法。

現場錄影 https://youtu.be/2mt-HXNx-3M

黃哲斌:一樣米養百樣新聞

假新聞也像維基百科一樣需要先釐清定義,每個人定義可能不一樣,我先舉兩個例子。

A. 鯰魚

2015年4月,蘋果日報報導,有隻波蘭鯰魚裡面有納粹軍官屍體,而且估計 1940 年就被吃掉。這則新聞有很多新聞網站轉載,據稱來自中國環球新聞網引述俄羅斯「RIDUS新聞網」,成為當天熱門新聞,有 3,000 多個讚。新聞留言裡有位張先生,質疑該新聞的圖文真實性,就 google 出圖片來源,分別是國家地理雜誌、拍賣商品及CNN 照片。

蘋果日報的這則新聞已經不見了,但在「新唐人」上面還有,底下沒有張先生資訊核對的留言,寫明引用自「世界每日新聞網」——這是一個惡搞新聞的網站。

B. 選票

2016年10月的基督時報,有一篇新聞報導數萬張希拉蕊的票匣在俄害俄州被發現,該則新聞出自哈里森之手,這是一個專門製造假新聞的一人報社。這篇報導他花了 15 分鐘寫完;同時他成立了 6 個臉書專頁,該新聞被轉貼超過六百萬次,迫使該州州務卿出來澄清。頁面上掛載很多 google 廣告,等於 15 分鐘就賺了五千塊美金。

他藉口需要賺錢交房租,因為選前川普發言「如果我選輸,一定是希拉蕊做票」,讓他產生靈感製造了假新聞。

AB有何差別?

假新聞的表層因素

  1. 主流媒體市場衰退及信任危機:因為需要創造大量流量,很多基礎查證都沒做 
  2. 採寫與出版工具門檻降低:網站很容易架設,自媒體盛行 
  3. 社交平台主宰訊息管道:標題聳動,或迎合受眾立場的新聞 
  4. 網路廣告自動媒合機制崛起:15分鐘寫一個假新聞,就賺了5000美金 
C. 黑武士



(正在主持 InfoWars 的 Alex Jones。圖片截自 YouTube)

亞歷斯・瓊斯(Alexander Jones),美國極右翼電台主播,他目前在德州主持自己的「亞歷斯・瓊斯秀」節目,通過創世紀通訊廣播網、WWCR和網際網路向美國播出,還主辦了一個名為《資訊戰》(Info Wars)的新聞網站,鼓吹陰謀論,例如主張:

  1. 911 是美國自導自演 
  2. 某一個美國校園槍擊案是假的、都是演員。 
  3. 華盛頓某家披薩店是希拉蕊虐童大本營,導致真地有槍手前去開槍。 
  4. 敘利亞的毒氣案是假的。 
哈里森至少是匿名的,但這位亞歷斯先生現身不諱,甚至歐巴馬也現身他的節目。

假新聞的深層因素

假新聞和社會深層的矛盾/因素有關,包括政治分歧、族群對立、槍枝管制立場的不同等等原因:
  1. 政治分歧與選舉動員:譬如很多人就是支持川普,自動合理化相關的言論及新聞 
  2. 社會矛盾與族群對立:槍支管制就是很分歧的議題 
  3. 網路傳播問責制度的空洞化:一次又一次說謊而不用負責,像前面提到被開槍的批薩店老闆告他,沒有刑責、只要道歉。他也說優格工廠雇用穆斯林難民還集體性侵,但被告後也只有道歉。這兩天還現身 NBC 的主流電視網接受訪問。 
  4. 主流媒體失能+反制無力:譬如希拉蕊落選這件事,主流媒體都預測失準 

拍攝者 Vlad Tchompalov(轉自 Unsplash

答案就在我們身上(AB的差別)
  1. 造假動機(脈絡)不同:假新聞自古存在,但過去不是嚴重的社會問題,只是一部份網站的獵奇新聞。譬如:台灣 70 年代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是台灣新生報,當時還是戒嚴時期,中時、聯合都在炒社會新聞,編寫很多故事,和小說差不多。 
  2. 感染及傳佈成因不同:以前透過主流媒體傳播,現在大家可以透過臉書轉載「基督教時報」這類不知來源為何的媒體;假新聞可以在臉書被轉載 600 萬次,是可怕的數量。 
  3. 議題腐蝕性不同:假新聞開始對社會產生實體的影響。例如:天主教教宗挺川普的假新聞,來自馬其頓共和國的一個小村莊,很多年輕人共開設 20 多個假新聞網站,大量製造迎合川普選民的假新聞,形成大量轉載、影響輿論。 
  4. 影響與衝擊不同 
假新聞背後的脈絡太複雜——有些是刻意製造,有些因為不知道是假新聞而轉載,有些是業配、置入行銷;有些事件是真實的,只是被誇大。譬如:哈佛圖書館整理了「哈佛假新聞指南」(英文),有 900 多個網站,但被批評,因為把假新聞、宣傳等不同網站都擺在一起,造成「錯殺一百」,其中有的是刻意搞笑或以假新聞來進行諷刺的網站。

幾層洋蔥
  1. 假新聞就像感冒發燒,可能是好幾種病狀,原因都不同 
  2. 必須先理解背後的病灶 
  3. 視病因投不同藥方 
  4. 資訊體系強根固本,才能頭好壯壯 
假新聞是一組問題,很多因素交互影響。有時需要社會對話,化解政治的對立及仇恨,才是修補資訊體系,解決問題的根本作法。

Ronny Wang:新聞小幫手

新聞小幫手是我在 2013 年做的專案,這幾年有更多的想法,所以今年想要大改版。也做過求職小幫手開放政治獻金等專案。

會開始新聞小幫手的原因是:2013年8月,戴立忍在臉書分享了一個由 NowNews 登載的假新聞,即便新聞被撤下,仍一直被轉載和按讚。

新聞小幫手來解決(2013年8月推出)
  1. 直接在臉書插入警告 
  2. 在新聞頁面下跳出 
  3. 事後用通知的:類似IM軟體來主動通知 
就在黑客松提了這個案子、做了 prototype(初步的原型) ,一兩週就有了完整版。小幫手的初衷:幫助懶人不要被假新聞誤導。目前累積 5,000 個回報,在今年 5/3

有13,000 個不重複 IP 更新了小幫手的資料,等於有這麼多的安裝數量。但相比臉書有1600 萬個用戶……。



困境
  • 只用手機看臉書的人越來越多 
  • 臉書網站常改版,一改版小幫手的外掛就會失效 
  • 問題新聞不是只有一種樣態 
    • 標題斷章取義:被帶風向
      標題:五大改革重點提黨產 連勝文:該是國民黨的一分都不讓
      原文:不該是國民黨的一分都不留,該是國民黨的一分都不讓 
    • 新聞未說完全:襲胸十秒無罪事件,真的是恐龍法官嗎?
      → 因為被摸時,受害者還沒有感覺,後來表達反對時,對方手就拿開了
      → 重點是檢察官運用法條錯誤 
    • 來源不明:根據「英國研究」「外電報導」?很多不是問題新聞,而是難以查證。 
    • 立場不同的新聞:有人說核能不好,擁核反核就會相互爭吵。很多議題由於立場不同,例如:年金、核能、同志婚姻,文字內容可能有所偏頗或不實。 
新聞小幫手不算是成功的產品….
想進行2.0版本:


提醒新聞相關的補充資訊:
  1. 是否下標偏頗或斷章取義 
  2. 新聞原始引用的來源是哪裡? 
  3. 是否與原始來源有落差? 
  4. 是否有不同觀點的說法? 
讓查證的人用最少的力氣可以去查證(有時需要花很多時間),也更懂得去懷疑、查證網路訊息。譬如:
  • 按「懷疑」取代按「讚」和「分享」 
  • 列出每日懷疑,讓好心有空的查證者可以優先查證 
重要的是:
  • 按讚前,請先確定看過內文。 
  • 按分享前,先確定內文寫的與原文相符。 
太多讚者是按讚或分享了,實際進去看的人很少,很多人只看標題就拿來作為聊天話題。


Q&A

1. 新聞小幫手 2.0 有辦法解決臉書 App 的問題嗎?

  • g0v另一個真的假的專案,透過加入Line機器人的帳號,可以取得查證 
    • 編輯小組,已在慢慢建立資料庫,歡迎大家加入 
    • 打算做圖片的處理 
  • 開發臉書機器人,分享新聞給 bot,就可以回吐訊息 
2. 小幫手的 13,000 位用戶,活躍用戶大概佔多少? 


我沒統計,但我猜可能很多人辦公室有裝,但家裡沒有在看,那就沒有用到。

3. 有個點子,像假新聞賺很多廣告,表示有需求,可以做個平台做「假新聞大全」,大家會去看想看的,工程師也能透過這個去抓假新聞出來。
泛科學有建議做金瞎獎,蠻不錯的
4. 請問臉書機器人是怎麼構成的?另外,如果有網站出產假新聞,小幫手能不能抓資料來源呈現出是透過哪個網站?

  • Ronny:我不想幫媒體貼標籤,希望大家能具體討論文章與內容——就算爛媒體也會有好內容,好媒體也有爛內容。 
  • 年初 FB 就有 API 釋出,可以作應用了 
5. 大家多專注在文字的介質,但如果是 podcast(播客)或影片,該怎麼辦?感覺是個隱憂。
  • 想先針對新聞,有網址、明確的標題和內容先做。 
  • 圖片、影片的部份,知道「真的假的專案」有比對圖片、影片的問題,未來會再觀注、結合這塊。 
6. 企業責任,譬如臉書等,有可能跟主要的企業合作嗎? 

之前 NCC 找了 g0v 和幾個大企業開了閉門會議的交流,但需要民眾形成壓力,才可能推動企業多做些什麼。 

7. 2.0的舉證部分,唐鳳提到,政府會有一個平台。有可能只要是提到政府的相關新聞,去抓政府的回饋嗎?

  • 的確有些政府人員會來回報 
  • 但有時政府也會出假新聞 
  • 還是希望大家可以多找不同立場的來源 
8. 假新聞因素的探討:由於台灣整體經濟下降,養不起好的媒體人,每個人的錢很少,所以每個人只會去使用質量低的新聞。
  • 媒體靠點閱率賺錢,而不是專業,造成大家都在「情緒動員」,想透過勾起大家的情緒來賺點擊率 
  • 新聞媒體的生態是一個比假新聞還難的問題。大家在各自的能力範圍內,多做一些什麼,支持好的媒體,就有可能改善台灣的環境。 
  • 好幾位傳播學院的學者有感。雖然 Google 可以進行查證,但臉書和Google 也賺了很多廣告財。在國外,歐盟和德國給臉書很大的壓力,所以開始針對假新聞多做一點。台灣給科技巨頭的壓力夠嗎?照理說,是臉書來拜託公民社群或團體做 fact check(事實查核)才對 
  • 歐洲有某個國家,臉書會把分享最多的新聞給 NGO,進行查證 
  • 年輕人的媒體識讀教育應該加強,甚至應該進入課綱 
9. 有沒有可能打假新聞時,誤殺到重要但難以查證的新聞?
  • 問責制度很重要。事實才是最重要的,必須透明化,不能只用立場互幹。 
  • 必須拿出證據,不能是媽祖托夢 
  • 有時主流媒體的證據力也不足 
  • 網路時代,應該對媒體施壓,放上超連結來源。除非保護來源,才要特別說明。 
10. 很多 NGO 會用爭議手段談環境或社會議題。譬如有的環保 NGO,在車站發現人工核種,但可能不是正確的知識來源(可參考:針對台北車站測出人工輻射核種原能會澄清說明 -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有沒有可能有什麼樣的作為,能更積極面對? 

今年初,有中國網軍要來台灣散播假新聞 → 可能是好現象!希望大家都學習到「查證」的習慣。 

11. 最在意的網路新聞問題是什麼?

  • 趣聞類就算是假的,只是好笑。比較希望能解決「帶風向」、會影響社會議題討論的新聞。 
  • 腐蝕性的:破壞社群、媒體的信任感,造成二元對立和仇恨 → 同溫層的最大化。反核和擁核的、以及同婚議題等等的討論,其實有助於理解台灣整體社會的狀況,看見、同理彼此。但訴諸極端的仇恨或歧視,是比較大的問題。 
  • 擔心被關在 18 億人的臉書王國,大家都不出來看新聞。這很難,和媒體生態有關。 
12. 影響力足以影響選舉嗎?有刑責嗎?
  • 刑責只能針對特定人,議題則無法 
  • 選情很激烈時,譬如陳水扁選舉中槍時,就有很多假新聞,只是那時還沒有臉書等社交媒體。有時這樣的效應會大到候選人無法反應,加上選舉的不可逆轉性,會造成嚴重的結果 
  • 英國脫歐的候選人,也製造很多假新聞 
  • 因為川普當選,導致自由派媒體訂閱量增加,因為有好媒體才能予以制衡 
  • 跟反詐騙一樣,大家現在都被訓練得很好。詐騙升級,但反詐騙的宣傳也升級 → 需要更多人有共識 
  • 國外目前透過 AI (人工智慧)和語意(Semantic Web, 語意網)來反制假新聞,但目前辨識率只有 30% 
  • 造成社會恐慌,要看程度和哪一種類型,要透過法律舉證並不容易。 
  • 懲戒太過可能淪為網路警察、國家侵犯人權,也不好。 
13. 面對「謠言滿天飛 vs 言論被少數公司控制」的兩難?
  • 臉書容易散播謠言,但又不容易找到資訊(訊息墳墓) 
  • 資訊流通被掌握在單一公司很可怕 → 儘量避免訊息的接收和發佈被壟斷 
  • 理想的網路世界是自由的,但自由不等同於可以扭曲事實 → 人們有識別的能力,資訊社會會比較健全。 
  • 透過多管道來取得對抗和平衡 
14. 無法只期待單一工具解決所有問題。如果要當自主的消費者,需要多做功課;但現在對資訊的接收,太無戒心。過去一報天下的狀況,使人時常產生懷疑;但現在取得容易,大家反而疏於查證了。

延伸閱讀台灣媒觀》面對假新聞 我們需要更多事實-新聞急先鋒|王怡蓁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