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安風暴延燒,原來每天生活中的小吃攤、便利商店、大賣場裡的食用油,可能都摻用了工業用飼料油、甚至是動物的屍油。食品製造業的上下游,呈現交叉感染的狀態,從大統、強冠到味全,幾乎遍布各種食品製成(根據林淑芬委員的質詢,由於「廠照不分離」,不少財團大廠們,甚至同時兼做食品製造跟廢棄物回收二種業務)。於是今年的中秋節與國慶日,交織著民眾的憤怒與下游廠商的愁容,抵制無良財團成為全民運動。
面對撲天蓋地的食安危機,小老百姓們又能怎麼做?
使用數位工具揪出黑心廠商
Buycott 的使用介面:左圖-可得知產品是否含有基因改造(GMO)食物;中圖-各種議題的分類導覽;右圖-顯示每個支持倡議團體╱主題的友善企業。 |
早前社企流報導過美國「Buycott 抵制無良企業的新武器」 ,使用者只要下載 App就能透過條碼掃描要購買的商品,立即可以知道該商品背後的製造商及母公司,以及企業對社會議題的相關立場。同時,每個 NGO 有自己的組織頁面,可以介紹理念及支持的企業,鼓勵關心議題的消費者,可以支持這些企業,造成良性循環。
現在,g0v 社群也發起「抵制大幫手」和「抵制小幫手」專案,仿照並擴大了 Buycott 的理念,透過群眾外包的協力,不只從消費行為上進行抵制、廣泛蒐集資料,同時希望在選舉中,推出公民團體的不推薦名單,斷開官商勾結的魂結。
消費者的鈔票是有力的武器
長期關注飢餓與貧窮的安娜.拉佩(Anna Lappe)曾說:「每一次你花的錢,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註)安全、價錢合理的食物,可說是基本人權的先決條件,如果安全的食物不可得、或非常昂貴,不平等的生活也就展現出來。
在 2010 年美國《新聞週刊》的報導〈分裂的飲食〉(“Divided We Eat”)中,具體反映了個人與家庭食物的選擇,顯示了社會階級的不平等,新鮮蔬果成為中上階級身分的象徵;而低收入戶大多選擇糖份高、脂肪多、加工過的食品,主要理由是快速、方便、便宜,可以在長時間的體力工作之外,解決飲食問題。報導中,也引述法國社會學家的分析,指出飲食的文化,也是飲食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
若問法國人「什麼是吃的健康?」他們會難以抵抗地使用「愉快」來形容,包含齊聚、親密,和用傳統方法品嘗食物味道。費席勒還指出,比美國人執著于營養成分更具代表性的,就是把食物的選擇當成是個人自由、一種無可分割的權力。美國人喜歡吃他們喜歡的東西,無論是龍葵或麥當勞大漢堡。除了感恩節時都吃相同的火雞,美國人都是自由主義者。在調查研究中,費席勒發現無論白天或晚上,美國人都沒預期會在一起吃飯。反觀有百分之 54 的法國人會每天于中午 12 點 30 分吃飯,而且只有百分之 9.5 的法國人有肥胖症。反觀台灣,似乎也有類似的問題。現代社會步調忙碌,工時長、薪資低、選擇便宜的食物及雙薪家庭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多吃加工食品或外食機會大增。因此這幾年來,「餐桌革命」成為不少公民團體的倡議主軸,連結了在地小農的友善環境農法與有機認證,並希望增加糧食自主率、減少長途運送的污染;消費者也重新找回土地與人、與餐桌的連結,透過煮食的勞動合作,落實「吃飯皇帝大」的精神。
好國好民:倡議立法不可缺
318 運動時,很多人喜歡鄭南榕的這句話:「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我們也是好國好民。」面對現代食品繁複的加工流程,以及人與食物之間無比遙遠的距離和斷裂,趁著食安危機,也敦促我們思考,究竟我們所消費的食品與食材,是否有益於社會的進步?當主婦聯盟合作社、慈心有機基金會、上下游新聞市集等民間組織和社會企業,戮力推廣多年的理念、並扶植台灣在地小農,盡量達到「每個人買得起、吃得起」的目標,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是否也願意對餐桌革命,共襄盛舉?
除了以消費行動護持在地生產的安全食品,也呼籲大家多多支持關注環境與食品安全的 NGO 組織,讓他們有糧餉彈藥,可以落實立法的倡議與監督,畢竟有好的制度,才可能讓有心努力的小農與商家,獲得更長久的法律保障。
另外,在個人媒體的時代,不要放棄影響親朋好友的機會。請多多轉貼、宣傳食品安全的知識與活動,一起動手建立安全的購物清單、相互分享。
唯有透過消費的群眾力量,並把共同努力的生產者與倡議者也一起放到菜籃裡,這場餐桌革命才有可能再下一城。
註:安娜.拉佩所寫的書《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可以在台灣環境資訊中心,找到書摘整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