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在網路星期二的活動中,邀請了孝先對 NGO 的夥伴們分享懶人包的初步概念與製作要點(紀錄)。由於感受到懶人包作為宣傳工具的魅力與倡議的重要,同時也希望透過不同組織的分享及共同學習,讓大家聽完課後,回去能動手試做,所以舉辦了 8 月與 9 月二場「懶人包工作坊」(上、下),邀請 NGO 夥伴們把各自的議題帶來,做進一步地探索與實作。
有 21 個組織參加了第一場活動,當天採取「問問題、考講師」的方式:每個組織個別提出想製作的懶人包,可以是「組織介紹」、「成果發表」或「議題倡議」,包括初步構想的懶人包內容與取材方向,再由孝先一一回應。
參與夥伴比較常遇到的問題
鋪哏不易:由於懶人包的內容除了是消化過的議題與數據之外,重點是讓讀者可以輕鬆有趣地獲取知識,不會因為枯燥乏味的用語而想離開,這時候就需要各式各樣有趣的「哏」來輔助。夥伴們反應:
- 「想表達的議題不容易用哏來串接,邏輯思絮蓄要很清晰」。
- 「議題很專業,想要民眾了解,但又怕閱聽者不感興趣而關閉懶人包。若想一些通俗好玩的哏又怕失了專業性的表達,『哏』與『專業』如何兼顧?」
- 要把繁瑣的內容轉化成簡短有力的文字,需要一點時間。
沒有專業的美編設計:
- 「因為不大熟作圖軟體,icon 的編輯會花很多時間,非美工專業,畫圖畫很久」。
- 「要把文字轉換成圖像思考比較困難」。
- 在重製 icon 的過程中,因為不大會畫圖,所以只好一直在網路上亂抓圖,會找很久。想圖片也蠻難的,不知道美工專業是不是製作懶人包要件呢?非美工專業的有無別種方法可以克服?因為 NGO 大概不太會花經費買製作成品。
- 須儘量找尋公共領域(Public Domain, PD)或創用CC(Creative Commons)素材,後者仍須注意授權的範圍。
- 數據可以視覺化呈現,增進理解與記憶
- 圖示也有公共領域的授權網站,可免費使用,例如 http://thenounproject.com/
在第二場活動中,共產出了 4 份懶人包,進行共同討論,分別是:
-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你聽過非營利幼兒園嗎?
-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校園午餐「搞非基」
- 台北晚晴婦女協會:當外遇入家門
- 台灣防暴聯盟:性別暴力防治崛起你不能不知道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