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網二紀錄] 8/18 NPO 的 FB 行銷撇步大公開(上集)



8/18 的網二邀請到人生百味的阿德,和大家聊聊「適合 NGO 的行銷基本功」是什麼?

在「人生百味」剛開始時,對行銷的認識就是拍影片、做網站、下廣告、辦講座,有許多宣傳的工作可以做,但通常有點不太確定,怎樣算是有效的?行銷活動之間彼此怎麼互相加成,而不會變成是好幾個獨立活動彼此互不相關?

三年前,有一位專業行銷顧問看到「人生百味」一直猛做,卻沒有先想清楚,為什麼做?做了想達成什麼效果?以至於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卻做了很多無用功。因此開始教我們如何行銷,同時也發現商業行銷與 NGO 行銷,還是有意識形態的差異——商業經驗有很多值得借鏡的地方,但不是一體適用,所以開始陪伴「人生百味」一起發展適合 NGO 的行銷基本功

因此這次分享就是談基本功,建立自己適合的目標受眾,重新思考行銷的目標與工具的意義,希望可以對本來就在做推廣議題或尋求捐款的組織,更有意識的了解到不同的行銷工具在策略上的意義是什麼,更加事倍功半。


一、為什麼從事「消除貧窮」的人生百味要做行銷募款?


當你的權限很小,你的職權有限,但如果有整體的想像,還是有利於個人去和組織內部溝通、討論推廣行動,今天的 TA(目標受眾)大概是這樣。組織之間不應該只有互相競爭,大家對抗的應該是整個資本主義的時代,所以應該要並肩一起工作。

自由的資金會帶來創新實驗的空間,時常卻被補助案綁住,很難產生新計畫。小組織取得自由資金是很重要的,應該槓桿政府的補助案,所以今天分享的目標也希望讓小組織能取得一筆小的自由資金。

因為在目前的捐款結構下,大組織會越來越強,小組織一直都很孱弱,但比較健康的生態應該是讓小組織也有一定的強度,這樣 NGO 的生態才會更健康。

知識來源主要有:
  1. 好朋友與百味的理事 Kelly 的教學、顧問與陪伴。
    陪伴很重要,很多組織做不到的改變必須要有陪伴才能慢慢作到,因為變強的過程中,可能有些代價需要承受。
  2. 貝殼放大的林大涵先生的講座與顧問。大涵是個廣告文案機,文案出來一下子就能改出很多版本,能在廣告文案方面有很多的學習。

目前「人生百味」做過九個案子:貧窮台北、街賣計畫等等。就行銷來說,非營利和營利的行銷都有相同的本質——「價值傳遞」——但有不同的意識形態:
  • 最大差異:不以營利為目的。商業邏輯裡有自償性,但 NPO 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募到錢之後要去做別的事。募款之外,還要做議題的倡議和教育,譬如氣候變遷的認識、對貧窮的認識。而教育和募款是相生的,教育越強募款就越強,募款會吃教育的紅利。
  • NPO 不能像商業的產品貼著市場走,不能一直販賣悲情和人的單面向,避免形塑捐款人錯誤的印象。
  • NPO 和捐款者是夥伴關係,我出力、你出錢,而不是如同消費者的關係。所以有些商業方法習之有害。仔細想,「行銷」其實不適合拿來形容 NPO 的宣傳推廣,因為捐款並不是一個市場。
二、一套打全部(如果不順,通常是少做了某些事)


首先,目標群眾 TA 設定,這很重要,如何引起受眾的好奇,你在跟誰講話?雖然希望影響是社會大眾,但你應該先找到對你的議題特別有興趣,容易被影響的人。要試著先把自己當 TA 來嘗試,不要想像TA,因為想像不出來,不如從自己開始。

「人生百味」剛開始經營粉專是從 0 到 3 萬人,為何沒有策略還能長人?因為經營自己會感動的東西。一開始都胡亂做、胡亂跳,做自己有興趣的事,也嘗試接觸有名的人,譬如有 2、3 萬人的粉專經營者。而如何照顧捐款者,需要做支持者關係經營。

如果這張表格你照興趣做,就像以前我學螳螂拳時,如何發力,所以要從腳、腰力,帶動拳頭。行銷的本質就是力量整合,如果沒整合就是散落的貼文,軟弱的拳頭。需要講同一件事,才能穿透而有力量。譬如:我最近在看中國有嘻哈的粉專,他們經營得很好。會先放之前幾季的影片,引起興趣和回憶,才帶到現在。

Persona(人物誌) :有參加過活動或有捐款的人,排除認識的人,找出這份名單,然後去了解這些人,為何要支持某個議題?聊天或訪談,會勾出一些人的個別經驗。譬如:街友的議題在臺灣其實很冷,因為街友大多是中年、好手好腳的人。有人有過無家者經驗。這樣的支持者,很多三十多歲,經濟獨立,有過和這類人接觸的經驗;另外一群是二十多歲的人,沒有年長者的成見,正好從高中進入大學、社會,嘗試更多了解。

要講怎樣的無家者故事?對第一類人,要講無家者和家庭的關係,為何會離開家?標題:無家者離家後所發生的事?可以出好幾種素材或問題,來吸引大家;或者有活動來談,但不會講社會如何壓迫他們。

因為有「共同情緒」的好奇,需要創造這種情緒,引起好奇之後,要把這份關注和好奇,和組織聯繫起來:組織怎麼幫助無家者,讓支持者感覺到,組織可以幫助無家者,項是幫助他們的親友一樣,因為無家者也是從家裡出來的。加上一個 CTA(行動呼籲),講出組織的需求和困難——需求需要被整理,講出來;當溝通完,講了需求,就容易捐款了。走完這個流程,一定會比直接要求捐款(毫無目的)來的有效許多。

三、案例:熱原拳擊隊募資影片

意外很成功的影片,上線不到一天,就有超過千人按讚,但粉專其實不滿千人。由於組織據點快消失,有高急迫性;雖然沒有自己的社群和既有的社眾,但因為經營超過十年,有許多見證人,但因為是青少年方案比較沒人支持。

一開始做時,透過身邊的典型來給回饋所設定的二個 TA(有小學孩子的媽媽、熱血王道直男) 都是錯誤的,所以做不動。

經歷了四個階段(約半年的時間):
  1. 在初期,很多組織會想把所有議題包在一起講,其實多元很難,像「都市原住民」就是個很大的概念。起初也想找館長合作,但沒接上,也想過找社區媽媽,和社區孩子們一起,這條線的線下活動也失敗。其實線下活動的效果很有效,不要搞得太複雜,和線上的觸擊很不同。
  2. 製作期:取材很困難、接觸 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也不太容易
  3. 上線期:發前導片、線下活動、懶人包等,但成效很差。感想是線下效果很差,除非可以保證線下活動可以成為組織的堅定支持者
  4. 調整期:後來貝殼放大進來改影片和網站,瞬間效果變得很好。一開始的前導片是給熱血王道直男的,如果比較二支影片的節奏感,會發現調整訊息的結構感,變成:好奇、連結和介紹、說服、要求。因為網站決定轉換率的,不脫好奇、說服和要求幾個順序,而文字是大涵調整過的,有很多高反差的文字,就變成很有吸引力。這部份可以把關鍵字列出來,畫一個九宮格,然後每個字都換成一個相反詞,再重新組合,組合出反差感最強的句子,也可以成為素材庫。
這個案子最後有一千多人捐款,很多人留言,最後 TA 會顯示出是「長大的不良少年」,有大量男性 TA 的特殊案例,顯示出「想幫助小時候在學校不被善待的自己」。影片也呈現出:其實有更好的路可以走,然後丟出最急迫的事,來邀請大家幫忙。當然,急迫性不能經常用,會破壞捐款市場,容易成為零和遊戲。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