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從網路公益現象談NPO資源分配

一個共享的願景:實踐公益社會的共好(Common Good);公平 = Common Good 共同的公益價值
我們常戲稱每年的11至12月是NPO(非營利組織)的瘋狂月,在這兩個月裡有辦不完的活動,還要結案核銷,更要用力為明年找經費;最近某銀行的贊助投票啟動,有300多個計劃案努力拉票,許多人的臉書和電子郵件裡都收到SOS動員投票的拉票信,展現出企業贊助方式對NPO的連動!

在網路上關於贊助投票的討論觸及議題繁多,包括:網路票選活動是否公平、新型分配方式是否排擠部份的NPO、NPO運用網絡資源來獲取支持的方式、NPO部門資源分配與資源募集等問題、還有NPO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等議題。

於是在網路時代的企業社會責任的執行,可以把非營利組織與網友連結在一起,或是更須倚賴企業的公關操作?非營利組織面對企業社會責任與網友愛心行動,如何能將資源/效益最大化,同時也不會排擠其他團體的空間?

本次網路星期二邀請到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的副秘書長 陳文良先生,一起來討論這個你我所關心的議題。

6352300841_7a9fc89377_o


只要有資源,人人都可做分配?

資源分配不是專業的獨佔方法。相對於資源分配的專業審查,未來應有公民審查(Citizen Review)的可能性。

由於現今網路發達、資訊透明,文良認為這樣的趨勢使得聯合勸募以往資源分配的角色不再是無法取代;比如最近某銀行的贊助投票活動,企業已經可以藉由網路自行分配資源。然而這樣的網路公益行動到底反應了什麼?到底資源分配應該如何運作?

在資源分配的過程中,最常被質疑討論的議題是公平性的問題(分配是否公平?),然而所謂的公平究竟是誰的公平?公益資源的取得過程中,公平是否應該是資源分配的必要性?

公平不應該是為公平而公平,而是為了大家都認同的好事(Common Good)。文良進一步提出,募款資源分配的公平性,隨著資訊的透明度與日俱增,應當由機構間的公平,轉為服務受益者間的公平;所以提升服務產出的價值,並且讓捐款人有感,是NPO應該積極正視的事。

NPO服務成效是:創造價值 (Value Creation)


所謂提升NPO服務的價值,對聯合勸募而言,就是讓非營利組織申請補助方案的重點不在於提供薪水給社工,而是補助方案的結果是否能夠幫助創造價值,改變社會。

企業捐助給非營利組織的資源,不是讓NPO存起來(不應該是捐助的概念),而應是投資的概念。接受捐款的非營利組織,亦應有能力負責任的對社會大眾捐款人說明,受贈的金錢用在哪裡,並且對社會造成何種正面影響。

讓NPO從被動受贈者轉化為價值創造者。企業與一般人在網路時代開始改變思維與行為,分配者、分配方式與結果亦將有所轉變,NPO必須正視要如何提升創造價值的能力。

網路行銷。到底是行銷弱勢,還是行銷公益?


當非營利機構動員行銷時,到底是行銷弱勢,還是行銷公益?企業有不同的方式做公益,非營利組織也要試著了解企業家是怎麼想?怎麼看?應想好自身組織運作的架構、清楚基本的方案運作能力,想清楚架構後再去跟企業談所謂的合作。

活動後的Q&A時間時,從泰國曼谷連線參與現場活動的開拓文教基金會東南亞區計劃主任高子景也同樣為參與者分享了她的想法。

她本身觀察研究的是捐款人的心理狀態,同時亦觀察企業負責公益的公關如何操作公益以符合企業利益。由於這個世代捐款人的想法不一樣,作法不一樣,以後的公益資源分配更需要的是分配機制的看守人。


簡報分享:
從網路公益現象談NPO資源分配




現場照片:從網路公益現象談NPO資源分配花絮

本活動英文報導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