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網二] 2013/12/03 鄭國威:FB不能做的事?


(圖片來自 https://flic.kr/p/bBnnBF。CC 授權)

這場演講,鄭國威主要分析目前網路平台的特性與比較,自己如何使用與使用後的想法,以及細數自己在網路媒體、網路社運、網路動員的工作歷程。

主持人 Charles 請與會者自我介紹,並說說 FB 不能做的事。

  1. 不能募款
  2. 開個社團 po 文後常常新文蓋住舊文,不好用
  3. 常找不到過去的 po 文紀錄,無蒐尋功能
  4. 舉辦活動,看似很有人氣,多人按讚,事實上多要打折扣
  5. 無法以 FB 與父母溝通,因父母年紀大不會使用
  6. 已開始想下一個更好的工具在哪,FB 成效不好
  7. 到底 FB 還能活多久
  8. 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9. 無法帶著粉絲看到台灣土地的溫度

鄭國威認為「FB不能做的事」這個主題,有兩個層次:

  • 正在使用 FB 的,認為 FB 上還有很多不能做的。
  • 沒在使用 FB 的,認為 FB 做了太多不該做的。


 
鄭秀出統計數據,目前台灣使用 FB 人口約一千四百多萬人,他認為現在社交媒體都陷入一種廣告社交平台,網路使用者都在廣告平台的世界裡生活著。像是FB屬於社交型、Google屬於搜尋型、而LINE等屬於誘因型。

接下來,鄭提到自己主動發起網路社運的歷程。從 2006 年抗議聯合報歧視精障者開始、幫綠黨助選,還有自己印記者證扮公民記者採訪樂生抗爭新聞。鄭說當時還沒有 FB,也試著做了好多事,例如黑米書籤,可以串聯可以分享,討論對話的深度也比 FB 多,也可以接收到不同意見的聲音。

FB 在台灣興盛後,他介紹曾利用 FB 做的事,例如發現劉政鴻之前選舉時開的「想與年輕人對話」的粉絲頁,通知大家去留言,結果沒多久此粉絲頁就關掉了。還參與了 64 網路全黑日,後來雖然智財局提前公布停止修法,但此一行動的確造成壓力(註一)。另外還參與了GJTaiwan 台灣幹得好新聞社、協助公民行動影音記錄資料庫建置 「fakebook」 網頁來反諷環保署長。

可是,儘管運用網路媒體,很多時候效果卻沒達到自己預期,覺得很失望。鄭提出「信任」的概念:對台灣媒體,他完全不信任,不過他認為必須找到理由信任媒體。接著他以全球之聲為例,說明怎樣的媒體是目前他願意信任的媒體,除此之外,為了讓自己多了解一些事,他自己看很多國內外的 blog、優質網站,例如:苦勞網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洞見 Insight台灣環境資訊中心上下游新聞網公視 Peopo 新聞NONEWS 不新聞病後人生芭樂人類學巷仔口社會學生命力新聞網g0v。他主張:傳播人的使命就是要讓不曾對話的世界展開對話,並且從對話中找出未來的方向。 
 
他認為 FB 很聰明,了解自己當初是怎麼崛起的,所以持續鎖定年輕族群,保持活力,例如年輕人愛玩的 Instagram,Facebook 以10億美金高價買下來,最近也提出20億美金買下 Snapchat 的計畫,不過被拒絕。

他認為「FB 不能做的事」比較像哲學層次,FB不能讓我們深思熟慮,這一點讓他覺得很恐怖,一看到訊息就想轉,而不會去過濾也沒花時間去求證,囫圇吞棗,那種速度感、節奏感使我們進入無思無想的情況。他舉李泰祥被慈濟趕出來這新聞,當初看到此新聞就因他不信任蘋果日報而沒分享,可是他的網友就不斷罵慈濟,事實上那則新聞的標題與內文是有出入的,但這新聞就有人利用人性的弱點而大加批評,有些批評還子虛烏有,很恐怖。

在 FB 及 Line 上,對方都會看到你看過的訊息,我們則在這些訊息中被操作,所以我們要思考:這對我們生活產生什麼影響?是否能控制它?如果 FB 停了怎麼辦?他認為,我們都要有隨時跳離的心理準備。

另外,他觀察到,FB 很容易讓我們只注意並談論芝麻小事,例如管中閔講「爺們的不在乎這錢」實在是小事,但卻獲得最大的關注。他認為FB上同質性訊息高。因此建議大家多花點時間看獨立媒體,或是多與人接觸。

註一:可參考〈從史諾登事件到電信法第9條—你的網路隱私與自由,正遭受破壞嗎?〉
 
推薦閱讀人行道 | sidewalk:臉書政治:停滯黏滑的片段當下

活動網址http://nettuesday.tw/events/2013/12/447
 
演講講綱
  • P2P黨的崛起
  • 社群媒體是窮人的原子彈,但只有少數人擁有發射器
  • 經驗分享
  • Q&A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