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2015 CEO交流研討會(下)— 聯合勸募與微軟

(請先參考:2015 CEO交流研討會(上)— FlyingV 群眾募資平台

朱紫碧秘書長:聯合勸募愛心匯集之努力


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十幾年,突然有機會可以加入聯勸,發現自己過去的事務經驗可以融入公益活動中。事實上,我們在每次的公益活動裡,都必須知道別人要什麼?自己可以提供什麼?


2015 CEO交流研討會~翻轉、創新與NPO(台北場)
聯勸朱紫碧秘書長
聯勸是一個公開透明、集體募資的愛心平台,連結了政府、民眾、企業、弱勢團體,從以前到現在累積了很多資料,有 90% 的捐款來自個人,這在國際聯合勸募裡,是很特殊的。例如在法國,一個企業就可以支持一個聯勸的運作,情況很不一樣。

與企業合作,必須加強 CSR 的概念,政府明訂企業必須要有社會責任的項目(食品、化工等資本額一百億以上的企業,可見:新聞稿-強制上市(櫃)特定公司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企業被要求一定要執行社會責任,公益組織就有一個切入點可以與企業合作。這樣的切入點帶來很多希望,但有兩個地方讓我們有點挫折:
  1. 企業社會責任涵蓋的範圍太廣了,社會公益只占一小部分,要怎麼讓企業願意把公益放入企業責任報告書裡面
  2. 每家大企業下,因為租稅規劃的考量,本身就成立了一些基金會,他們已經在做一些聯勸在做的事情。
現在的消費者,有越來越多,會因為企業對社會的回饋跟貢獻,而選擇購買該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消費者會因為企業 CSR 的實踐而影響對公司的評價。

曾經透過東方廣告公司的調查,聯勸的知名度在網路上越來越低,現在捐款者大多轉向直接捐款、或其他集資平台。聯勸要怎麼突破原本的捐款模式?所以我們重新思考:該如何跟企業合作?聯勸擁有的優勢是:

  1. 遍布全台,連外島都有跟我們合作的團體
  2. 關懷族群很多元
  3. 有專業的稽核審查人員,可以透過他們的專業了解社會的需求到底在哪裡?
  4. 公開透明的捐款項目
綜合上述,我們有很多立基點可以談。以企業想要呈現的社會公益模式,來提供企業專屬的公益活動。

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對於公益的想像往往不同,如何說故事,對聯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第一步就是扮演了解企業核心價值的角色。企業願意貢獻的是什麼?有什麼是我們可以使用的?有什麼是可以挹注到社福園地的?目前為止,沒有一個企業的執行模型是相同的,聯勸花了很多時間在溝通,取得共識。

案例 1:優化傳統之經典募款活動(花旗銀行)

與花旗的合作已經邁入第 21 年,每年在花旗募得的金額達全部款項的三分之一,除了這是個傳統、有代表性的活動之外,相對也是一種壓力,執行這麼多年,還有什麼辦法讓大家覺得有創新元素的注入?譬如花旗每年都會舉辦「員勸日」,讓管國霖董事長到三棟花旗大樓實地走一圈,只要員工捐款,就可以跟管先生合拍一張照片,新進的員工都熱情參與,但對老員工來說,可能已經變成例行公事。這項活動,大家可能覺得是「花旗的募款活動」,不會讓大家覺得是聯勸的活動,所以我們開始構想一些創新的方式讓大家能更認識聯勸。

去年舉辦了一場設計比賽,希望可以打入不同族群,因為聯勸目前捐贈者的主要年齡層落在30~35歲,我們的目標希望能夠打進校園,在校園撒下種子,告訴學生、老師一個概念:做公益不一定只是捐錢,也可以投入自己的專業與熱情,讓學生從做公益的過程中回饋自己的專業。

案例 2:創新企業合作模式—傳善獎(與震旦集團陳永泰公益信託合作)

很多公益團體很認真投入社會,他們能夠得到一些掌聲,但並沒有太多實質回報,陳永泰先生希望能透過實質幫助,給這些公益團體更多資源與動力。對企業來說,他們想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所以該公益信託一年選出 5 家 NPO,承諾三年期間,每年挹注 400 萬經費,除非過程中有牴觸合約的部分,再另行討論;他們也跟公視、遠見雜誌合作,拍攝、報導被選中的公益組織,並在今年 10 月舉辦頒獎典禮,讓社會大眾更了解這些組織。

聯勸的審核機制與推薦專業,對震旦集團來說是重要的合作協力。並且傳善獎的機制裡,只要開一張捐款收據就可以,不需要逐項核銷,打破過往需要很多公文往來,減少合作模式上的繁瑣。由震旦自行做資源挹注的動作,並提供額外的行政成本給聯勸,支持聯勸扮演公益平台的角色,而聯勸最終關注的是:資源順利進入公益團體。

案例 3:強化深耕原有之合作模式—愛心物資轉運站

聯勸擔任物資分配的媒合。由 NPO 夥伴提出需求給聯勸,聯勸會對企業募集物資;媒合完畢之後,會把清單交給物流公司,直接把物資交給提出需求的單位。目前提供物資的企業大概有 10 個左右,初衷是希望能提供給 NPO 夥伴們長期支援的力量,定期配送,讓他們知道下一期能拿到的物資,方便組織在資源的規畫上,可以把資金從物資的購買轉向其他更有用的途徑。即期品的捐贈是這個計劃的源頭,對企業來說,這些商品在銷售上受到限制,所以轉而透過捐贈的方式,避免物資的浪費。




困境:是不是只有安置型機構需要這些物資,有沒有辦法提供給更多機構?倉儲的成本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怎麼在不影響物流公司原本的營運狀況下,讓他發揮企業社會責任?目前我們的捐贈物資只能放在物流公司三天,以控制相關成本。

趙明榮副總經理:Microsoft Transformation(台灣微軟法務暨公共事務處)


微軟對 NPO 的態度,希望能讓各位 “Do less, Achieve more.”(做少一點,完成更多一些)。

公益組織除了本身的服務範圍,也必須跟進時代的脈動,結合網路平台的透明度,就像微軟近年也透過不斷地進步,每年有越來越高的營業額。


2015 CEO交流研討會~翻轉、創新與NPO(台北場)
趙明榮副總經理
之前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願景是——「讓每個人的家中及桌上都有一台電腦」。任何人都必須使用到網際網路;任何人、任何地點、裝置都能連結到網際網路,輕鬆獲取所需要的資源。但由於微軟過去太過成功,忽略了很多的機會,包括搜尋、裝置等等業務,造成微軟公司的受限。

現在,微軟要從過去「讓每個人的家中及桌上都有一台電腦」,轉變成「讓每個人每個裝置,都與雲端相連」(“A cloud for every person, on every device”)

微軟原本的主力在賣(企業用)軟體,不太需要顧及消費者太多聲音,但時代不同了,過去只賣軟體的路線沒辦法支撐變化這麼快速的市場,從賣斷軟體到雲端月費制的租用服務,微軟犧牲眼前的營業額,但依舊維持住財報帳面。現在,微軟不只是賣軟體,正轉型成為一個雲端平台,一年光是研發費用就有一百億美金,這是長久累積下來的投資與實力。

One Windows:微軟現在走向使用「同一個作業系統的概念」,所有裝置都可以使用相同的作業系統,貫徹到底。

微軟內部的經營管理策略也大不相同,原本使用的考績評定方式,容易造成員工之間的潛在競爭,橫向的合作關係容易破裂;現在微軟轉向強調團隊合作,原本依照個人貢獻來評定一整年的考績,現在個人的貢獻只佔 1/3,另外二部分,必須列出自己幫助別人的部分,以及他人對你所提出的專案或工作成果,有多少幫助。



Q&A 時間

Q1:你分享時提到的「最賽」是什麼意思? 

鄭執行長:我討厭聽別人不斷抱怨。因為社群平台的關係,我們的抱怨瀰漫成一個抱怨的世界。我們的上一代說下一代比較幸福,下一代會抱怨上一代沒有給我們機會,但光抱怨是沒用的,不如起身而行。

當初我大學念的是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但沒有太多興趣,在科技業做到 08 年後,轉到傳統產業做金融投資顧問,結果自己做什麼行業都會遇到該行業不景氣的風暴。偶爾跟朋友抱怨沒關係,但臉書吃定人類想將情緒放大的心理作用,於是負面資訊的散播就會不斷擴大。

Q2:請問趙副總,微軟對社會企業的潮流,微軟公司對企業的社會責任與社會企業,有沒有相對的看法與調整?

趙副總: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我們的團隊有四個成員在負責微軟企業社會責任的專案,這個工作最棒的地方,是能將自己的工作結合社會公益、做有意義的事情。

微軟跟一般公司不同,並沒有把社會公益的責任編制在基金會裡面,對企業來說,我們(這個部門)是把股東股票的純利花掉,所以需要讓股東大會認同,我們所做的公益事項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是經得起在公司內部被嚴格檢視的。所以,微軟在公益合作項目的策略上,必須能跟公司的核心價值結合,而且是長期的投資與栽培的夥伴關係。微軟不像某些企業會使用個人名義捐款,微軟對於一般公益團體比較少有募款的機會,但是希望能夠建立長期合作的夥伴關係。

Q3:FlyingV 的核心價值是多元與題材不限,是否可以讓在場的 NPO 在網站上有個明確的分類,可以提案?

鄭執行長:目前我們正在討論,下一波改版是否直接把分類加入提案過程,讓分類更詳細。但我想不會直接為 NPO 獨立一個分類,因為 NPO 的類型很複雜,所提的專案內容也不一樣。因為分類的目的是方便搜尋,但如果有特定的族群希望有自己的分類,這部分會再做考慮。

Q4:過去曾有跟 FlyingV 募資合作的經驗,想瞭解貴公司的規模與經營狀況。因為目前手續費 8% 對 NPO 來說還是有點昂貴。

鄭執行長:為什麼會訂定 8% 手續費?因為美國是 5% 加上銀行的利率。常遇到兩個問題:一部分人覺得我們的費用太貴,一部分則覺得費用太低的話,我們無法維持營收。我們是不是社會企業?一個平台如果沒有辦法養活自己,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在我們的平台上,如果沒有募款成功,就不會收錢,目的是希望環境更活絡。同時,我們也會控制每個案子的人力在一個程度之下,反面來說,如果一個案子需要投入非常多的人力人時,那個這個案子通常也不會成功,因為本質可能就有問題。

FlyingV 第一年賠掉四百多萬;第二年賠掉一百多萬;去年則賠了二十幾萬。目前全職員工有 10 位,年底將會增加至 12 位,員工基本年齡都是 30 歲以下的年輕人。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