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捐款人行為的調查研究:其特性為何。(但有些資料比較老舊)
- 參加今年6月「國際募款組織委員會」會議的報告,對於責信 NPO,歐美的典範怎麼實踐。
- 從最近的案例來看,以及自律聯盟的服務業務,可以提供怎樣的服務。
這次的八仙塵爆,主要有三個單位在募款:
- 新北市政府:400 多位傷者中,有 200 多位在新北市。捐款運用可見該頁面,截至 7/21 已募得約 13.7 億元。
- 陽光基金會:三天內已達「八仙塵爆燒傷者生心理重建服務基金」勸募目標2.5億,不再收受相關捐款(捐款徵信)。
- 衛福部:截至 7/21 已募到八千多萬元(公開徵信可見社福資源及募款頁面)。
曾有媒體來問我,捐款是否會成為市長的另一個口袋?所以資訊揭露很重要,同時也要問:善款的運用,誰做決策?這些捐款不會經過議會,而是成立一個管委會來討論,是由政府官員、NPO 和受害者家屬一起處理。
目前能找到台灣捐款人的行為調查,是 2003 年的版本,可見這個議題沒有太多人關注,研究很久沒更新。調查中可見,捐給宗教團體的,大多抱著「積功德、求福報」的動機;但捐給社福團體的,「行有餘力、回饋社會」的比例較高。
根據 Yahoo! Taiwan 公益平台從 2009-2015 年的統計,募款總額 6.6 億不算高,但在這個平台上募款會有「廣告黃頁」的效果,同時也會吸引想要捐贈的企業,在這裡尋找捐贈標的。
線上捐款者大多是 25-35 歲,分析這些小額募款所捐贈的類別,第一名是兒少議題,常說「小孩沒飯吃」,就會快速吸引很多捐款;第二名是國際援助,特別是災難;募到最少的則是環境保護。
就歷年「台灣人的愛心」記錄來看,每年捐給 NPO 的善款約 450-500億。 其中「冰桶挑戰」,一個月內就募到三倍於漸凍人協會年度預算的錢。所以自律聯盟馬上和漸凍人協會討論,下一步該做什麼:
目前能找到台灣捐款人的行為調查,是 2003 年的版本,可見這個議題沒有太多人關注,研究很久沒更新。調查中可見,捐給宗教團體的,大多抱著「積功德、求福報」的動機;但捐給社福團體的,「行有餘力、回饋社會」的比例較高。
根據 Yahoo! Taiwan 公益平台從 2009-2015 年的統計,募款總額 6.6 億不算高,但在這個平台上募款會有「廣告黃頁」的效果,同時也會吸引想要捐贈的企業,在這裡尋找捐贈標的。
線上捐款者大多是 25-35 歲,分析這些小額募款所捐贈的類別,第一名是兒少議題,常說「小孩沒飯吃」,就會快速吸引很多捐款;第二名是國際援助,特別是災難;募到最少的則是環境保護。
就歷年「台灣人的愛心」記錄來看,每年捐給 NPO 的善款約 450-500億。 其中「冰桶挑戰」,一個月內就募到三倍於漸凍人協會年度預算的錢。所以自律聯盟馬上和漸凍人協會討論,下一步該做什麼:
- 在網站公布財報及用途:大多數自律聯盟的成員會公布在自律聯盟的網站上,但組織自家的網站上,卻沒有這些資料。
- 申請公勸字號:收據會進入被稽查的狀態。
- 加速捐款芳名錄的更新(一般建議每二週更新一次):同時也要留意工作人員突然增加的工作量,避免太快被「燃燒殆盡」。
另外,自律聯盟也擔負監督的功能。高雄氣爆時,高市政府募得 45 億。同時,自律聯盟也注意到有些團體對外募款,但用途不明,這部分自律聯盟也致電高雄民政局,請政府關注後續募款的使用方式。
從 2011年聯勸與東方快線合作的捐款行為調查中,可見「累積福報」的捐款理由比率下降至 30 %,民眾捐款的動機與用途,的確正在改變。
公益勸募條例的原則是「信任+專業+自律」,並有會計師查核的機制,希望在募款前,組織的董事會可以好好討論,款項應該怎麼運用?如何公開責信?
從民國 100、101 年,官方勸募責信程度的資料,共有 289 家 NGO,其中法律明訂的「捐款徵信」和「財報」,大家做得最好的是「芳名錄」(代表最基本的信任)。財報的收支明細則多放在衛福部網站上,但大部分在組織的網站上都找不到。
以年度為單位的財務報表和工作報告,只剩 40% 左右的組織有做到;財務簽證則只剩 4 %,財簽大部份是年度預算 3000 萬以上規模的組織,主管機關會要求、必須得做。但中央和地方的法規與執行,往往會有分開的平行現象;或者考量有些組織無法負荷,所以沒有進一步要求。
前陣子發生的慈濟責信事件,顯示出「責信不能只揭露一部分」。譬如新加坡法律規定要強制上網,當地慈濟的財報就有 32 頁,反觀台灣慈濟只有 1 頁。目前衛福部也是採「低度管理」的方向。
現在的網民或捐款人都蠻仔細的,會認真看、也看得懂財報,所以輿論上會產生質疑的監督功能。慈濟事件也引發很多大型團體來跟自律聯盟溝通,怎麼揭露資訊,後來也都迅速補上。
而在整個過程中,慈濟也有進步。事件結束之後,芳名錄已可在網路上查詢,並且也公布了專案的收支明細表。由於慈濟的專案都蠻龐大的,一個可能上看 20 多億,所以這部分會建議每個專案都應該有一個負責的會計師,會比較妥適。
同時責信也會帶動組織內部的權力結構重整,其實資訊公開是會影響組織的管理能力。也因為有了這些討論,後續開始有更多行動,這是好事。
也有捐款人跟我反應:以前每個月會定期定額,捐款給某組織一萬元,但卻找不到資訊揭露的地方,讓人不想捐。後來有回饋給組織,讓組織有機會補上。所以資訊揭露慢慢地會更多影響捐款人的選擇。
2. 國際募款組織委員會(ICFO)會議報告
今年 6 月參加了 ICFO 國際募款組織委員會的國際會議,ICFO 目前有 18 個會員國。
這次開會地點在美國,主辦方之一是 BBB 明智捐贈聯盟(BBB Wise Giving Alliance),他們原本是做消費用品的評比,後來大家建議他們也做 NPO 評比,屬於他評,還不到認證,通常一年會做三次評比,大多提供大型企業作為捐款參考;至於歐洲很多是做認證的,會到 NPO 查核所做的項目是否達標合格,但比較不注重自我揭露,目前慢慢在推這一塊。
之前美國發生一件很嚴重的 NPO 醜聞。有四個癌症組織,共詐騙了 1.87 億美金的善款,而這些組織在 BBB 上面都沒有任何資訊的揭露。經過這個事件,BBB在調整未來的方向中,計畫轉向「跟捐款人溝通」,因為捐款人可能不會上網站來看評比。
另外,關於捐款人對慈善組織的資料安全性及隱私性的信任,美國比較特別的是有很多明信片的捐款方式,容易洩漏個資;另外就是現在很受歡迎的信用卡捐款,整個金流流程在技術及資料保管的過程,也是未來組織必須留意的。(關於金流的技術安全,可以參考:[網二] NPO 不可不知的駭客攻擊手法)
展現組織價值和贏得信任的部分,強調組織的使命和任務應該是可以相互鉤稽的。組織使用善款所做的專案企劃及用途,是否符合組織成立的使命,並且在專案執行中,是否展現有效率的執行方式,也是責信的一部份。責信(accountability)可以拆開為 account+bility,不只是財務的揭露,服務效能也要夠高,所以組織把章程放在網站上是很重要的。
台灣的「婉君」(網軍)其實很厲害,組織揭露的訊息,每一段都很認真在看,所以組織也必須能解釋所揭露的內容,也是我前面所強調的,所揭露的資訊必須是捐款者能看得懂的資訊,才是有意義的。最好財務的人做完之後,做服務或行銷的人員也要一起看,才放到網站上。
這次年會也提到文化差異。德國和美國的比較很有意思,德國從 19 世紀就開始做認證,但資訊揭露卻很缺乏,現在開始在推。這是指不只被第三方認證,也要讓一般民眾在捐款、做選擇時,組織也要在自己的網站上揭露。另外也應該揭露組織內的薪水級距(組織內年薪差距,最前 5% 和最後 5% 的差距),來檢視有沒有剝削的問題(1992 年美國聯勸總會發生 CEO 貪瀆的事件,其年薪比很多大企業主管還要高)。
贏得新世代捐款者的信任:年輕人不一定會以捐款作為投入公益的主要方式,反而會願意貢獻專業技能。組織應該要有所回應,提高他們在日後成為高度參與者的機會,先與他們建立關係。
給捐款者的捐款前確認清單:這是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提供給捐款者的確認清單。跟台灣可能有國情上的差異,台灣比較適合的是紅字那二行:
- 確認所要捐贈的組織,是否合法註冊?募款是否有勸募字號?
- 作一個年度捐款計畫。如此一來,你便能夠決定要支持哪一個理念專案,及捐款給哪一個受好評的組織。
另外針對將募款外包、透過專職募款人員來募款,清單裡也有給捐款者可詢問問題的建議。這在台灣可能比較敏感,為什麼 NPO 工作的同仁不是義工?或捐款中的百分比,有多少會真正進入組織?多少花在專案上?有多少手續費?像綠色和平有專門的募款人員,捐款者可以詢問這些問題,應該揭露捐款的結構,由捐款人自行決定,比較沒有爭議性。
3. 自律聯盟的簡介
有位教授曾經評論「其實自律聯盟也不是自律,而是他律」。的確聯盟裡有第三方的參與;當有爭議的事件發生時,聯盟也很願意扮演溝通的角色,積極處理。聯盟 2005 年成立時,也不知道「揭露」所應包含的內容,就三十個團體互相連結、慢慢開始,今年是成立的十週年。
加入的 NPO 夥伴都要簽署自律公約。譬如:
- 募款誠信:德國的作法很嚴謹,會核對、認證機構所發出的 DM 和組織使命,文字的使用審查很嚴格。
- 服務績效:會看機構的專案績效,目的是不讓預算和決算脫離,關聯性更高。
- 資訊公開:陽光、伊甸和兒福聯盟的網站都做得很好,包括捐款、捐物、甚至還有利害關係人所做的事務,都有揭露。譬如:愛心商店做了什麼;放在商店的捐款箱,本月收了多少錢等等。
- 利益迴避:避免明顯的道德瑕疵,譬如:曾經有個組織,租屋、卻花了幾百萬裝潢,後發現房東和董事長是同一個人。
聯盟現在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全家作為一個平台,包括:捐款箱+Family Port 直接捐款+Family Port 庇護商品與社企。要加入的話,必須是自律聯盟的會員(社企有另一個評比的機制)。
自律聯盟也是一個知識型的學習組織,提供會員各種學習培力與工作坊,譬如:大手拉小手輔導計畫,由收入一億元以上規模的組織來幫助中小型組織;也舉辦「財會工作坊」,一般都 3 次以上,邀請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的專業夥伴,以讀書會的形式進行。透過講師講課及夥伴們的相互交流,讓有些組織資深的會計可以協助資淺的,畢竟 PO 出身的專業人員還是會解決不了 NPO 的問題,所以組織的橫向交流很重要。
- 不要一見面就直接要對方捐錢。
- 計畫書不要一成不變,應該要為捐款方量身訂做。
- 多瞭解企業:撰寫企劃書前,最好打電話給 CSR 部門,對企業有初步瞭解;也讓企業更了解你的組織和方案。因為企業的志工人力往往是組織服務最好的傳播者和支持者,而且現在很多企業都有福委會,可以自行決定部分預算的使用。
Q1: 目前聯盟提供的課程和服務,是否只有組織才能成為成員?才能使用?需要付費嗎?
A1: 是的,目前以組織會員為主。會費一年 3,000 元,但課程絕對超值。
Q2: 關於勸募字號,公開勸募的定義是?
A2: 衛福部一般是抓組織的網站首頁,是否公開帳號,有就算。另外就是民眾也能檢舉。通常衛福部不會立即罰款,會請你補申請。
Q3: 定期定額的募款,如果期間勸募字號過期了,可以繼續嗎?
A3: 這會關係到收據怎麼開,會稽核字號是否到期。
Q4: 芳名錄如果是全名+金額,是否有個資的問題?
A4: 要事先告知捐款人怎麼搜集和公開資訊,取得同意,或願意被揭露什麼樣的資訊欄位。通常個資法主要處理的是金融業,比較不會罰 NPO,並且個資法規定需要資料中有二個要件、可以核對到事主身份,才算有問題。
網站的芳名錄查詢,應是提供給捐款人使用,所以捐款人要提供其他資訊來做核對,才是正確的;並不是給任何人來查詢。(可參考陽光基金會的捐款徵信查詢)
Q5: 剛剛看到聯盟成員中,最小規模是 500 萬以下。但很多組織更小,資訊揭露的門檻和成本過高,應怎麼處理較好?
A5: 之前聯盟有慈善型的組織來加入,但後來無法負荷,就離開平台了。因為這個處之所有服務都是自願發起、自行捐贈,沒有募款需求。
我們的立場是鼓勵小型組織一開始就把制度建立好,也為了可以更方便取得資源,如果連基本預算都無法編好,通常組織也無法繼續下去。目前中華民國社會事業發展協會有提供「公益組織財務管理能力扶植計畫」,就是為扶植小型組織的服務。我們也希望捐款者和有志於加入 NPO 的夥伴,瞭解做 NPO 是有成本的,希望能將成本的觀念帶給大家。
一般公益組織的營運狀態穩定與否,也跟資源是否浪費有關。
Q6: 關於利害關係人對捐款者的影響?
A6: 如果是捐贈者之間有競合關係(如 2 個銀行),會建議分專案、客製化來做,讓不同捐贈者的方向完全不同。如果是同性質之間組織的競合,就只能各憑本事了。
建議對企業先做功課:先打電話到企業的 CSR 部門探問,該企業所關注的議題,這樣企劃案的生成與成功率比較高。
(補充)譬如科技濃湯上有不同捐贈廠商的產品,會與捐贈廠商溝通,讓 NPO 有差異性與選擇,是很重要的平衡。
目前自律聯盟努力在建立品牌,希望大家能認同責信的重要,未來也會展開一些調查研究的更新。
A2: 衛福部一般是抓組織的網站首頁,是否公開帳號,有就算。另外就是民眾也能檢舉。通常衛福部不會立即罰款,會請你補申請。
Q3: 定期定額的募款,如果期間勸募字號過期了,可以繼續嗎?
A3: 這會關係到收據怎麼開,會稽核字號是否到期。
Q4: 芳名錄如果是全名+金額,是否有個資的問題?
A4: 要事先告知捐款人怎麼搜集和公開資訊,取得同意,或願意被揭露什麼樣的資訊欄位。通常個資法主要處理的是金融業,比較不會罰 NPO,並且個資法規定需要資料中有二個要件、可以核對到事主身份,才算有問題。
網站的芳名錄查詢,應是提供給捐款人使用,所以捐款人要提供其他資訊來做核對,才是正確的;並不是給任何人來查詢。(可參考陽光基金會的捐款徵信查詢)
Q5: 剛剛看到聯盟成員中,最小規模是 500 萬以下。但很多組織更小,資訊揭露的門檻和成本過高,應怎麼處理較好?
A5: 之前聯盟有慈善型的組織來加入,但後來無法負荷,就離開平台了。因為這個處之所有服務都是自願發起、自行捐贈,沒有募款需求。
我們的立場是鼓勵小型組織一開始就把制度建立好,也為了可以更方便取得資源,如果連基本預算都無法編好,通常組織也無法繼續下去。目前中華民國社會事業發展協會有提供「公益組織財務管理能力扶植計畫」,就是為扶植小型組織的服務。我們也希望捐款者和有志於加入 NPO 的夥伴,瞭解做 NPO 是有成本的,希望能將成本的觀念帶給大家。
一般公益組織的營運狀態穩定與否,也跟資源是否浪費有關。
Q6: 關於利害關係人對捐款者的影響?
A6: 如果是捐贈者之間有競合關係(如 2 個銀行),會建議分專案、客製化來做,讓不同捐贈者的方向完全不同。如果是同性質之間組織的競合,就只能各憑本事了。
建議對企業先做功課:先打電話到企業的 CSR 部門探問,該企業所關注的議題,這樣企劃案的生成與成功率比較高。
(補充)譬如科技濃湯上有不同捐贈廠商的產品,會與捐贈廠商溝通,讓 NPO 有差異性與選擇,是很重要的平衡。
目前自律聯盟努力在建立品牌,希望大家能認同責信的重要,未來也會展開一些調查研究的更新。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