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網二紀錄] NPO應該要了解的網路健康報告!



8 月份的網路星期二,邀請到女人迷的前端工程師、同時致力於推廣自由文化與開放網路的 Irvin,跟大家分享一年一度由 Mozilla 社群發起並統整的網路健康報告(Internet Health Report)。這是一份份量很重的英文報告,建議可以搭配 2018 的中文版目錄,挑有興趣的內容先瀏覽一下。

Mozilla 是一個自由軟體社群,台灣的 MozTW 自許為使用者接觸開放、自由文化的起點。Mozilla 目前主要的產品是 Firefox 瀏覽器,現在在台北也有摩茲工寮的場地,可容納 20 人,歡迎大家來免費使用。Mozilla 也有基金會,目前瀏覽器的部份在全球約有一千位員工,而各地 70 種語言是由認同理念的志工參與翻譯的。





網路健康報告已經推出二年了,去年有中文版本,因為今年內容是去年的三倍,所以目前只有目錄中譯。這份報告提供了比較全面的網路觀察,包括各種事件,譬如:假新聞、GDPR、在各個國家發生多次網路中斷的情況、物聯網的發展及安全性……等等。Mozilla 相信網路是最大的公有資源,大家可以透過這個平台進行創新、讓世界更好,而這份報告可以讓關心的人來評斷網路現況。


圖:網路是一個有機體,也是一個屬於每個人、可平等近用的全球公共資源。

健康報告以一個網站呈現,五個主題各有 12 篇文章,總共 60 篇,另外有精簡版的 PDF 檔案可以下載,這些主題包含各個合作組織的研究報告,都標示了原始報告的來源,可再延伸閱讀。五個主題分別是:
  1. 隱私與安全(Privacy and Security)
  2. 開放(Openness)
  3. 數位包容(Digital Inclusion)
  4. 網路素養(Web Literacy)
  5.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隱私與安全要詢問的是:它安全嗎?(Is it safe?)由各地的資安研究員會一起研究,有很多有趣的數據,譬如:從資料外洩的密碼,統計出最不安全的密碼組合。也看到幾乎所有網站都有 Google 和臉書的網路信標(web beacon),能追蹤使用者瀏覽的頁面,再將這些資料賣給廣告公司。

接著問:它有多開放?(How open is it?)網路的開放程度會隨國家地區有所增減,目前的狀況如何?譬如:2017 年阿富汗政府無預警封鎖了 whatsapp 和 telegram,這是當地最受歡迎的通訊軟體。後來法院判定為違反憲法的言論自由,20 天後解禁。說到社交和通訊軟體被阻斷,還有中國阻斷微信和 QQ 之外的通訊軟體,俄國封鎖了 Telegram 等等。比較 2016 和 2017 這二年網路被中斷的次數和理由:為了公眾安全、國家安全、國家考試時防止作弊等等。目前回報的次數是往上升的,有越來越多政府透過中斷部分網路連線作為控制手段

在德國,2017 年發布了「仇恨言論管制法案」,規定網站必須在 48 小時內下架違規貼文,目前很多國家也在參考這樣的作法,避免網路濫用與霸凌。

還有一個有趣的題目是 Open Washing,直譯的話就是「開放洗白」,指政府假裝開放資料,但實際沒有在運用(可參考:【OGP Summit 現場】檯面下的關鍵字 : OpenWashing)。關於網路創作的授權,開放文化基金會 7 月時正式開創了創用 CC 的社群,從研究組織轉型為志工組織。

說到數位包容,則是誰受到歡迎?(Who is welcome?)鄉村地區上網的易用性,以及偏鄉沒有網路或上網速度很慢,上網的成本是否過高?都是大家越來越重視的議題。印度、南非和中南美洲,以人民的力量透過各種方法來改善,大家可以從這些故事中獲得啟發和靈感。講者剛從萬那杜開會回來,在那裡舉辦會議的用意就是:讓大家親身體會太平洋中央島國網路速度的不方便。如果從 2012 - 2018 年不同國家連網速度的比較,台灣的狀況還算不錯。

數位包容也注重多樣性,譬如:大家在社交和通訊軟體時常使用的表情符號,在倡議下,多了各種膚色和宗教的符號;也會關注:LGBT 性多樣族群在網路上是否安全?以及有多少網路語言是使用者易於了解的母語?這些都會影響使用者使用的深度與廣度。

還有一個值得大家關注的是復仇式色情,也就是「沒有經過當事人同意,故意散佈、播送、張貼或以任何方式讓第三人觀覽當事人為性交、裸露性器官等性私密之照片、影像」。受害者高達九成都是女性,在台灣這已是犯罪行為,如果想多了解,可以參考婦女救援基金會的倡議

第四個主題「網路素養」:誰能成就?(Who can succeed?)誰可以在網路上成功做些什麼?譬如:Django Girls 城市社群,是普及女孩學寫程式的運動,台北也曾舉辦過。另外則是對手機應用程式的統計數據,例如:iOS app 的統計數據,使用什麼 app 多久,對情緒的影響程度(針對快樂和不快樂的轉折)。以北美和歐洲數據為例,使用臉書 18 分鐘內會是最快樂的,如果使用超過 47 分鐘,就會比不用更不快樂。

裝置部份的焦點則是科技工具的免洗化,越來越多公司為了加速裝置的更替,沒有提供適當的軟體更新或產品支援,導致數位裝置的使用壽命越來越短,不管對消費者或環境都造成不小的負擔。

至於數位隱私的部份,則是當世界上的公民社會團體試圖挑戰威權時,他們的數位安全處境也越來越險峻。如果沒有適當的防護措施和意識,Email、聊天訊息、瀏覽器的歷史紀錄等等,都可能被對手拿來監控並成為入罪的可能。

因此,學校的學習標準是否跟得上現今的網路時代?也值得留意。學生習得的電腦和網路技能,是否符合使用情境?報告中例舉了從「解決問題、溝通、創意和協作」四個面向出發的 21 世紀必備電腦技能。另外,也有手機使用者必備的 53 種技巧

女生和 LGBT+ 的青少年(女),是網路霸凌的高風險族群。在這樣的情況下,通常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參與,共同預防,然而在一些系統裡,教育工作者必須告知父母小孩被霸凌,這往往會讓受害者消極求助,所以在加拿大多倫多的經驗裡,他們翻轉了角色的位置,由年輕人主導,讓青少年有機會告訴教育工作者,他們被網路霸凌的經驗,並提出可能加以預防、制止的提案。

第五個主題「去中心化」:被誰把持?(Who controls it?)網路的設計本來就是去中心化的,但現在大家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幾個網站上,例如:Google 搜尋佔了九成以上,瀏覽器 Chrome 市占率也有全球七成;臉書上同時有十幾億人在線上,以及微信支付的佈設,是否造成市場的獨大與網路使用的壟斷?由於這些網路大平台已嚴重影響國民生活,甚至可能為新興國家帶來數位殖民的狀況,引起很多討論。有些國家則發展出數位大使(Digital Ambassador)的職位,作為專門對口,丹麥就是世界首創由政府機構派駐大使在數位公司裡。

此外,規模越來越大、存放資料的數據中心,也讓全球網際網路的碳排放量,在 2025 年時達到高峰,僅次於中國、印度和美國,用電量甚至超越愛爾蘭一整個國家。目前綠色和平持續追蹤,並且為科技大廠的綠色能源政策進行評比和監督。

Mozilla 希望更多人了解現況,進而關注相關議題。因為每個人每天的生活,一覺醒來,就處於各種連網狀態,我們的生活即是網路生活。如果你也同意關注網路健康是件重要的事,可以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分享給朋友,也可以想想:根據這些主題,自己還能做些什麼?譬如多多研究或進行行動、組織等等。


現在 Mozilla 也在準備 2019 年的網路健康報告了,歡迎大家提供故事和素材,讓主題面向和內容能更多樣化。也可以加入 Telegram 頻道「數位人權/網路治理勉強團」,一起參與討論。

Q&A 及參與者回饋
  1. 勒索軟體或恐嚇信件,可以取得使用者的密碼或暗中啟動電腦、錄製影片。這些都是詐騙手法,握有使用者的名單和帳密,譬如台灣也時常發生購物或集資網站名單外洩的資安事件。前面提到的這些狀況,其實我們都有可能遇到,包括透過操控臉書的社交帳號來左右大選,所以關注網路健康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2. 面對網路壟斷,一般人可以做什麼?
    答:可以改用其他廠商的服務,譬如網路搜尋不用 Google,改用 bing 或 gogoduck,使用其他產品可以幫助他們獲得影響力。
  3. 如果大家都使用 Line,資料都在日、韓二國手上,是否是一種數位殖民?政府有聯絡對口嗎?是否跟 Line 要求更多資料的揭露或透明度的要求?
  4. 關於網路中立性,電信、數位匯流三法都還沒通過,需要大家關注是否保護中立性?NCC 現在的立場為何?現在很多電信公司已經在運作,想把某些條文拿掉。

    台灣現在針對網路政策有蠻多活動的,大家越關心,有助於產業更開闊的空間。
  5. 關於臉書和年底的選舉,目前開放文化基金會建立了和臉書聯繫的管道,可以透過 OCF 來反應帳號的問題。也在倡議:所有政治相關的廣告,都必須揭露是誰投放的。
  6. 透過科技工具來跟蹤騷擾的主題?
    答:美國已經有很多案例,明年的報告應該會有。因為目前家庭的連網裝置越來愈多,包括 alexa、溫控、智慧門鎖等等,都可能成為騷擾的工具,特別在親密關係中,一人的科技使用比較強勢、另一人較弱勢時,後者會需要一些資源的協助。
  7. 壟斷的困境:沒有其他選擇,因為大家都在用。有沒有可能以社會企業的方式,也達到成功的商業模式?
    答:2017 年火狐把手機專案 Firefox OS 停掉,因為太燒錢了,原本以為是一個突破點,因為有些地方和國家多以手機連網。目前還有幾家公司仍在努力延續。

    IOT、聲控技術(智慧助理)、人工智慧是 Mozilla 認為下一步可以嘗試的突破點,目前還不到獨霸的局面。Google 的語音辨識和蘋果的 Siri,聽得懂的是幾個大語言,但全世界有上百種語言,有沒有可能在幾種地區語言,Mozilla 有優勢?目前的經驗是:只要搜集十萬小時的語言資料,就可以訓練出媲美 Google 的辨識能力。中文的部份剛開站,歡迎大家到同聲計畫(Common Voice)的網站,留下語音資料(相關報導)。下半年會有更多投資,希望網路世界的競爭可以更多樣化一點。

    區塊鏈也是一個突破點,是針對網路隱私和透明的反思。譬如有名的以太坊,也是從下而上、沒有大公司在後面主導,核心就數十位工作人員,有 3-4 位在台灣。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