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Open Data 開放資料與非營利組織

資訊是民主的貨幣 - 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
“Information is the currency of democracy.” - Thomas Jefferson
封閉則是獨裁者的武器 - 開拓文教基金會蔡淑芳
回想大學念社會系的1980年代,如想了解政府的社福預算,唯一的方式是由老師帶著學生到經建會,逐筆抄寫預算書(不能複製、拷貝、外借);想像獨裁的統治者如何能藉由封閉資料,讓資訊及資料的力量無法展現。
將資料釋出的無限可能性


什麼是開放資料(Open Data)?為什麼要開放資料?非政府組織(NGO)應該要支持/倡議政府推動開放資料嘛?非政府組織又如何運用政府提供的開放資料呢?非政府組織自己是否也應該要擁抱/實作開放資料?如何著手?

本次網路星期二邀請到青平台基金會的技術長 張維志(whisky)先生,一起來討論開放資料與非營利組織的無限可能性。開放資料與非營利組織 (1)

邁向一個更美好的生活

「開放資料」 (Open data) 指的是將資料開放給任何人自由出版使用,不論是要拿來出版或是做其他的運用,不受著作權、專利權,以及其他管理機制所限制。摘自:維基百科

從政府資訊分享到大資料(Big Data)的運用、從維基百科(Wikipedia)到麻省理工開放課程(MIT OpenCourse)、從創用CC 授權到資料交換語言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格式,還有政府資訊、資料讀寫方法、資料連結、醫療資訊、開放政府、公投法、政府網站等等;這些全部都和開放資料有關係,也都是討論 Open Data時會去探索的領域與問題。

維志提到青平台董事長 陳正然先生曾經跟他說過一句話:「如果你問要不要開放政府資訊,每個人當然都說好。」於是他開始思索,如果每個人都要開放資料,那到底要如何執行,以及是否該先問:為什麼要開放資料呢?

因為期待台灣邁向一個更美好的生活,開放資料能夠:
  • 促進透明化和民主控管 (Transparancy and Democratic controls)
  • 促進參與 (Participation)
  • 自我賦權 (Self-Empowerment)
  • 促成改善或有新的產品和服務 (Improved or new private products and services)
  • 促進創新 (Innovation)
  • 提高政府服務效能 (Improved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services)
  • 改進政府服務效率 (Improved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 services)
  • 更有效的測量政府政策影響力 (Impact measurement of policies)
  • 來自合併不同資訊來源之大量資料所產生的創新知識 (New knowledge from combined data sources and patterns in large data volumes)
更好的生活來自於:更好的抉擇、更好的資源還有更好的資料。(Better Life = Better Decision = Better Resource = Better Data)

緊接著他再說明到底什麼是開放資料?Open Data = Open + Data

因為Open開放能夠促成:
  • 可用性及可存取 (Availability and Access)
  • 再利用與再分配 (Reuse and Redistribution)
  • 普遍性的公民參與,任何人都可取得資料 (Universal Participation)
  • 資訊的可互通性,資料無所不在 (Interoperability)
那麼Data 到底是意指資料、資訊還是知識呢?那些是可以開放的資料?

包含政府資訊、非政府資訊都可以是開放資料,但很重要的是,開放資料不包含個人資料!


非政府組織與開放資料 – 是「公開」還是「開放」?


因為政府資訊公開法,我們如今可以一起向政府要求釋出資料。由於非政府組織(NGO)及非營利組織(NPO)的服務和倡議工作需要很多資料,這些資料要從哪裡來?來自政府的資訊,還是自身所收集的資訊?所以為何非政府組織應該要求開放資料?

如果是NPO自己收集的資料,往往是經年累積,到處收集而來的原始data,例如:綠地圖、荒野保護協會的環境資料、千里步道以及行無礙的「散步」等。

如果是來自政府的資訊,維志提到由於政府資訊公開法的規範,事實上政府已經把很多資訊都放在網路上;然而,由於資料格式不一、閱讀性不佳、資料不齊全等原因,使得民眾即使有心檢視也無力解讀,進而降低公民監督政府以及參與公共事務的可能性。

所以政府目前僅是將資料「公開」(放到網路上),卻還未依據開放資料的精神將資料進行「開放」。也就是應使用以下原則,務求釋出的資料可讓電腦讀取,之後才可進行資料轉換。 以下為維志提出的實作方法:
  • 選擇資料 Dataset
  • 選擇 Licence
  • 選擇格式
  • 資料釋出
  • 讓全世界都知道!
然而確保/改善開放資料的質與量,亦是需要思考的議題。


開放資料  – 人的創意無法想像


維志最後以莫拉克水災為例,與我們分享,在大災難來臨時,資訊開放與流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用和參與。八八風災時最先讓資料流通的不是政府而是民間,當時民間發起了許多回報各地災情的網站,有了這些災情的開放資料,方能結合救援單位的力量以迅速協助災民。

許多資料的開放,將能夠帶來更好的資料品質(Better Data Quality),促成更好的決策(Better Decision),以致邁向更好的生活(Better Life);還有更好的服務(Better Services)以及更深刻的思辨(Better Arguments)。

非政府組織加上開放資料,將等於NGO 2.0,帶來更開放及更透明的社會(Openness & Transparency)。

簡報網址:http://www.slideshare.net/TajfunInsulo/open-data-ngo
參與人數:約 23 人開放資料與非營利組織 (3)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轉貼】8個NPO靈活應用Google+ 企業專頁的方式

好好利用最新的社交網站Google+!


目標讀者: 非營利組織、基金會、非政府組織、公益團體、企業、品牌、社交媒體經營者、網站出版者和個人。

上週,我有幸能和Marc PitmanNathan Hand在Google+ Hangout上聊天,聊到一半Nathan突然提議要我們三個人挑戰寫一篇關於Google+企業專頁的文章。

以下是我針對三人合作的原始稿所發展出的版本,Marc的版本在這裡,而Nathan的版本請看這裡

幾個月前,當Google+剛推出時,很多人因為Google+沒有提供企業專頁而猶豫著要不要用它。但現在Google+有了企業專頁,下一步又該怎麼做呢?

有兩種人可能都想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1. 第一種: 早就開始使用Google+的人想知道如何策略性地使用企業專頁。這些人已經花了數個月的時間拓展Google+上的社交圈、尋找有趣的話題以及了解各種功能。
  2. 第二種: 對Google+一無所知的人還在努力要搞懂Hangout功能可以做甚麼。

文章來源:D Academy 數位文化學院

詳閱全文:8個NPO靈活應用Google+ 企業專頁的方式  via d-academy.tw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Rethink Resource Allocation in NPO Sector vis-a-vis Online Fund-raising Campaigns

本文為網路星期二活動:從網路公益現象談NPO資源分配 的英文報導,另有中文報導


Summary:

Few months ago, a discussion about the increased fundraising campaigns on the Internet took place on Facebook, which gave rise to other significant topics related to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oftentimes competition, among NPOs. Few months later, NetTuesday organisers moved the online discussion to a real discussion space.

United Way Taiwan stress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fairness to common good, and of NPOs from passive recipients (and whiners) to value creators. With the Internet, companie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have changed both ideas and behaviors, which will result in the change in allocators and their way and the results of allocation. The central issue for NPOs is how to improve our capacities for value creation.


Background:


Issues and questions were thrown to the Facebook. Some were met by discussion, others were not. Issues include: the fairness of online clicking campaigns, whether the new allocation models push over some other NPOs, the ways NPOs can use the Internet to acquire support,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fundraising, and at last, th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NPOs.


Key Speaker:
Louis W.L. Chen, Deputy Executive Director, the United Way Taiwan

6352300841_7a9fc89377_o


The Questions:


Do online fundraising campaigns bring closer NPOs and the public, or they rely on corporate PR even more?
How can NPOs, while maximizing resources and optimizing results, not push other smaller NPOs to further marginal position?

Newest Case:


A Taiwanese bank has just launched a click-to-vote campaign. More than 300 NPOs and their projects participate the campaign and have started all-out lobbying efforts trying to get the most votes and the final cash prizes.

Event Details:


Everybody to handle resource allocation?

Starting with United Way's auditing expertise, Louis anticipated the shift from expert reviewers to citizen reviewers.

The Internet has motivated companies to allocate grants by themselves and bypassed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like the United Way. How should resources be divided and allocated? In the action of allocation, is fairness the necessary objective, and whose fairness is it? Allocation should be fair for the sake of fairness, or for the common good.

Louis furthered the argument by reminding NPOs of the new realities: the greater transparency of information has required the fairness among NPOs to be moved to the fairness among end recipients. Donors need to know and feel the service is better and value is created.

The Outcome NPO Service: Value Creation


For the United Way, their objective is not to provide steady salary to social workers but to make sure the result of sponsored projects can create value and transform the society.

Similarly, companies don't donate to keep NPOs alive but to invest. Recipient NPOs are obliged to explain to the public about how money is spent and what positive impact is made.

Do online campaigns promote the disadvantaged or the common good?

Response is mixed. The certain thing is that NPOs need to understand companies' perspectives and to identify our organizational capacities and operational strength before cooperating with companies.

Ann Kao participated the discussion via Skype. She urged NPOs to make more engagement with donors and company PRs and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in order to be better resource mobilisers and gatekeeper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New Concepts in New Words:
  • A shared vision: to realize the societies with Common Good.
  • Equality = Common Good (versus the qualitative fairness in conventional practice)
Event Slide Sharing: Rethink Resource Allocation in NPO Sector



Event Photos:Rethink Resource Allocation in NPO Sector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從網路公益現象談NPO資源分配

一個共享的願景:實踐公益社會的共好(Common Good);公平 = Common Good 共同的公益價值
我們常戲稱每年的11至12月是NPO(非營利組織)的瘋狂月,在這兩個月裡有辦不完的活動,還要結案核銷,更要用力為明年找經費;最近某銀行的贊助投票啟動,有300多個計劃案努力拉票,許多人的臉書和電子郵件裡都收到SOS動員投票的拉票信,展現出企業贊助方式對NPO的連動!

在網路上關於贊助投票的討論觸及議題繁多,包括:網路票選活動是否公平、新型分配方式是否排擠部份的NPO、NPO運用網絡資源來獲取支持的方式、NPO部門資源分配與資源募集等問題、還有NPO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等議題。

於是在網路時代的企業社會責任的執行,可以把非營利組織與網友連結在一起,或是更須倚賴企業的公關操作?非營利組織面對企業社會責任與網友愛心行動,如何能將資源/效益最大化,同時也不會排擠其他團體的空間?

本次網路星期二邀請到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的副秘書長 陳文良先生,一起來討論這個你我所關心的議題。

6352300841_7a9fc89377_o


只要有資源,人人都可做分配?

資源分配不是專業的獨佔方法。相對於資源分配的專業審查,未來應有公民審查(Citizen Review)的可能性。

由於現今網路發達、資訊透明,文良認為這樣的趨勢使得聯合勸募以往資源分配的角色不再是無法取代;比如最近某銀行的贊助投票活動,企業已經可以藉由網路自行分配資源。然而這樣的網路公益行動到底反應了什麼?到底資源分配應該如何運作?

在資源分配的過程中,最常被質疑討論的議題是公平性的問題(分配是否公平?),然而所謂的公平究竟是誰的公平?公益資源的取得過程中,公平是否應該是資源分配的必要性?

公平不應該是為公平而公平,而是為了大家都認同的好事(Common Good)。文良進一步提出,募款資源分配的公平性,隨著資訊的透明度與日俱增,應當由機構間的公平,轉為服務受益者間的公平;所以提升服務產出的價值,並且讓捐款人有感,是NPO應該積極正視的事。

NPO服務成效是:創造價值 (Value Creation)


所謂提升NPO服務的價值,對聯合勸募而言,就是讓非營利組織申請補助方案的重點不在於提供薪水給社工,而是補助方案的結果是否能夠幫助創造價值,改變社會。

企業捐助給非營利組織的資源,不是讓NPO存起來(不應該是捐助的概念),而應是投資的概念。接受捐款的非營利組織,亦應有能力負責任的對社會大眾捐款人說明,受贈的金錢用在哪裡,並且對社會造成何種正面影響。

讓NPO從被動受贈者轉化為價值創造者。企業與一般人在網路時代開始改變思維與行為,分配者、分配方式與結果亦將有所轉變,NPO必須正視要如何提升創造價值的能力。

網路行銷。到底是行銷弱勢,還是行銷公益?


當非營利機構動員行銷時,到底是行銷弱勢,還是行銷公益?企業有不同的方式做公益,非營利組織也要試著了解企業家是怎麼想?怎麼看?應想好自身組織運作的架構、清楚基本的方案運作能力,想清楚架構後再去跟企業談所謂的合作。

活動後的Q&A時間時,從泰國曼谷連線參與現場活動的開拓文教基金會東南亞區計劃主任高子景也同樣為參與者分享了她的想法。

她本身觀察研究的是捐款人的心理狀態,同時亦觀察企業負責公益的公關如何操作公益以符合企業利益。由於這個世代捐款人的想法不一樣,作法不一樣,以後的公益資源分配更需要的是分配機制的看守人。


簡報分享:
從網路公益現象談NPO資源分配




現場照片:從網路公益現象談NPO資源分配花絮

本活動英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