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曾虹文:NGO要怎麼搞群眾募資?- 綠盟經驗談


延續上個月群眾募資的主題,有提到美感教育以及綠盟的透明足跡計畫,所以這個月(10月)邀請綠盟的曾虹文來分享透明足跡的群募經驗。

現場大家的自我介紹都是說來學習,但好像沒有聽到「要學習什麼」。大家手上有群募專案正在進行或籌備的也不多,所以今天比較多參與者是對群眾募資好奇,因此今天的分享內容會比較著墨在群眾募資觀念的公共化。



對組織來說,群眾募資的意義是什麼?除了試水溫之外?(現場回應:行銷、推廣議題。)講者認為有三個意義:募款、經營群眾、社會運動。其中群眾經營是很重要的,會讓更多人了解你的議題;而經營群眾就是一種社會運動——當這個效益已經很多人知道了,其實會在市場上不斷地擴散,包括媒體與公部門,這樣已經達到議題倡議的效果,所以也算是一種運動。

群眾募資的類型

  1. 商品類 - 南洋台灣姐妹會「《我並不想流浪/Drifiting No More》姊妹發聲音樂專輯
    進行專輯 CD 的出版(對價關係),類似把義賣移轉到網路上,屬於比較好控制成本的專案。
  2. 社福類 - 起家工作室「修繕別人的房子,也同時修繕了自己的生活
    捐錢可以實實在在幫助到人。因為起家工作室主要服務是媒合街友和需要改造房子的貧困族群,有實際對象,容易激起同情,比倡議類的容易募到錢。
  3. 倡議類 -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透明足跡-監控污染數據,讓我們一起改變下一代的環境!
    沒有商品、也沒有實際(直接)的幫助對象,只是依靠相信來捐款。
  4. 實用類 - 圖文不符「訂閱式鍵盤革命:一起讓更多社會議題變得簡單好懂!
    原本這家廠商是透過商業案的所得來支持社會議題類的作品,但接商業案最後人力會無法完成他們要做的議題,所以改用募資案來包裝行銷、做定期定額的訂閱。對捐款人來說,是讓看得到的成果(懶人包)持續發生

誰適合募資?

組織可以思考:一次性募款(群眾募資)vs 長期的定期定額 vs 傳統募資。如果有自己的金流系統,線下自己做群眾募資也可以,但就是接觸到原本的支持者,很難再突破。綠盟選擇做群眾募資目的是:可以接觸到平時觸及不到的人來支持。

要怎麼募資?反過來想,如果我是捐款人,我為什麼要捐款給你?看到這個方案會想捐嗎?

捐款人的心理




1. 了解:這案子在幹嘛

2. 認同:身歷其境(例如依靠文案,設想「萬一這事情發生在我身上?」)vs 同情心理(這件事情跟我無關,但可以幫到其他人)

3. 提供參與:讓你一起來做什麼(我跟你要錢,就是邀請參與者一起進來改變的機制。文案上要讓人感覺到自己可以參與,但即便捐款人最後不想參與,募資者還是可以好好地執行計畫)

4. 改變:其實捐款人會想要讓社會有所改變,但雖然我們提供了一個改變的方法,捐款人又會覺得,我已經捐錢了,剩下的事交給你們做就好,這是目前講者在綠盟感受到的心得。例如:透明足跡設計了一個系統,上面記錄了很多污染源的資料讓大家查看╱使用,但是這個系統的使用率比起募資方案,參與率要低得多。

訂清楚的目標

  • 多少資金需求?要一一盤點,訂出一個合理的金額,比如一個很大的組織募資五萬元,會讓人覺得很奇怪,沒有其他管道嗎?
  • 要用在什麼地方?需要寫在文案上跟大家交代,要讓大家覺得合理,不是隨便寫。
  • 評估募資成本。不要募到最後才發現你的成本比募到的錢還要多
    • 募資前期:影片、準備一波波宣傳的素材
    • 募資進行中:丟宣傳,不能丟一樣的東西,要丟不同的文案、有不同的宣傳方式
    • 募資後期:該有的物品要寄送,一定會發生被退回、找不到人或地址寫錯的行政成本

定義目標對象

會透過群眾募資來捐款的人,網路世代雖是年輕人,但他們並不一定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通常想要大筆的捐款,可能要針對40歲以上或經紀比較穩定的族群。

粉絲頁貼文會有多少人按讚留言?電子報又有多少人會開信?可以先預估組織的互動人數。另外,透過人際網絡,找可能會支持的名人╱團體,擴充影響力,比在自己的臉書貼很多文章,更容易擴散。

解決什麼問題?

捐款人最在意這件事情,但是他閱讀資訊的時間不會太久——你只有15秒的時間!所以整個專案的主軸是什麼?要有很吸引人的標題,標題不用精準,但是要吸引人點進去,接下來要講個好故事。

緊接在故事之後的,則是訴求要清楚、明確!不需要把組織的來龍去脈、大事紀都貼上去,而是可以改變什麼?需要明確告訴投資者。

最後,抓住人們喜歡分享的動機。捐錢之後與有榮焉,讓捐款人想要分享給其他人知道!

回饋機制

回饋品重要嗎?如何設計回饋品?要提供有吸引力的商品或虛擬服務?

回饋品會是捐款動力嗎?(現場舉手約1/3)但也有1/3的人不想要,所以不是必要動機。透明足跡因為議題主題的關係,例如保護玻璃杯的泡泡紙跟小麥汁的玻璃瓶都有支持者抗議。

因此,對捐款者負責就是最好的回饋品。承諾大家的事情要如實甚至更好地呈現。募資案不只是募資,而是要對社會交代的。募資達標不是結束,而是對承諾之事負責的起點。

關於「透明足跡」專案

資料庫對一般人來講實在是太遙遠了。分析資料時發現,六輕有兩萬多筆超標資訊沒有被開罰,太扯了!顯示政府的監管機制有漏洞及法規制度的不足。因此開記者會揭露事件,有了新聞之後,募資跟著上線——募資前的事件引起大家的注意。

募資前三天很重要,需要衝出人氣及募資成果。如果募資頁面放很久只有一點點捐款,那麼不了解這個議題的人就會興趣缺缺;反之,若前三天就有一些人捐款,原本沒興趣的人也會想要看看這是發生甚麼事。

找圖文不符來包裝,轉譯給大眾知道,不可以用寫完整故事、硬梆梆大報告的方式來說事情。募資本身就是一個專業,因此該外包給專業,就要外包。

要怎麼開始?投入時間與心力,訂下實際可實行的目標,就可以開始了。相信自己的計劃絕對值得。

Q&A

Q1:

  • 透明足跡的捐款者,收到很多徽章,一個徽章一個包裝,讓出資者反增罪惡感。
  • 回饋物不重要這件事,可能要更細緻的討論。綠盟議題本來就很明確,有達成目標就已經很欣慰了。
  • 沒有收到後續更新。綠盟是很有能量的組織,這點應該可以處理得更好。

A1:

  • 原本沒有準備回饋品,但是有一些聲音出來,小額捐款應該要有回饋品。不是凹大家捐款,所以一定要有非對價的商品。回饋品的拿捏非常困難。
  • 塑膠袋是廠商堅持要使用的 Orz
  • 回覆募資進度卡很久:
    • 大部分的募資案都是一開始衝起來、中間平緩、後面告急又衝起來。後來把數據拉出來看,其實都有穩定上升。
    • 為什麼呢?因為拼命用不同梗、不同管道、不同意見領袖來幫忙宣傳(林生祥、苗博雅…等)。
    • 整個募資案大概只有剛開始跟結束前不焦慮,看募資進度比看股票還勤。
    • 宣傳圖片要一直換,宣傳圖片壓字也很重要,人家看字就會想點,但臉書很機車,字的比例太大也不行。
  • 每個月會發送電子報,但確實call大家來的事情沒有做夠。但綠盟只有1.5個人力,需要下鄉、修法、開會,原本內部事務仍同步在進行,所以還是會騰時間出來發電子報、更新網站等等。

Q2:

  • 平台為什麼選擇嘖嘖?而不是flyingV或自己做。
  • 金額設定、成本分配怎麼抓?

A2:


  • 非常好的問題!
  • 目前有透明足跡的網站,若在這裡做募資,就不用給平台收費、不用搞回饋品;缺點是受眾就是這些人,能打到的範圍不廣。
  • 平台觸及率高、可以協助推播。
  • 現行綠盟的定期定額捐款就那麼多,若募資頁在網站,宣傳在社群網站或廣告,可能效果也不會很好。
  • 為什麼是嘖嘖?之前在flyingV募60萬影展很辛苦,因為大小事都要自己弄(沒有找募資的行銷包裝)。flyingV的案件量太多,要凸顯出來不容易。嘖嘖平台上有幾個蠻好的公益案,因此想切換過去試試看。
  • 所有的成本包括回饋品、寄送、募資平台等成本,可能要抓到20%。(依照自己的資源來調整)

Q3:透明足跡計畫之前,捐款可以打平辦公室的支出嗎?還是需要推出新計劃來支應?


A3:

  • 捐款只夠5~6成,因此會有募款餐會。這樣的情境下,無法支持新專案(透明足跡)。
  • 倡議型的團體來講,定期定額才是根本。1,000 個人做定期定額 300/月,一個月就30萬,一年就360萬。要維持組織營運的話,相較於一次性募資,定期定額才是根本。

Q4:公民監督聯盟:

  • 倡議型的組織到底要不要轉型:支持者年齡者偏高,是否要改打年輕人?
  • 先前的分析多是年長者(經濟穩定)

A4:為什麼會覺得對象是年長的?我覺得公督盟議題應該不是只有長者關心,年輕人對立法院長怎麼樣不是不關心、沒有意見,應該要主打定期定額。譬如台權會的募款專案、人際網絡有自己的方式,不是一定要怎樣,但是組織不可以把捐款都壓在大額捐款人,只要捐款人抽身組織就垮了。

綠盟早期是接計畫案,活的不是很好,效仿地球公民有良好的定捐,因此慢慢開始做,一開始一定不可能突然有500、600人。

Q5:酒駕防制協會:

  • 協會年齡很輕,理監事結構比較年長。聽完演講更確定要做定期定額。目前內部人力不足,沒有那麼多人力做「售後服務」。
  • NPO倡議很困難,但他真的走在社會前面,可以改變事情。
  • 募資真的不容易,也很容易因為售後服務不佳毀了前面做的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