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開源社群與社會工作倡議:開放的不只是程式碼

圖片來源 http://bit.ly/1yLSpHY
Open Source 中文譯作開放原始碼/源碼(簡稱開源),是指將產品的原始程式碼公開釋出,透過不同法律授權的搭配,其他使用者可以接著編輯、修改、以此為基礎再創作或提供客制化的服務等等。開源社群藉由線上和實體聚會,有許多不同程式語言和產品的社群;同時,也透過基金會的成立,來協調、管理相關軟體的規範與開發,例如:開發 Firefox 瀏覽器的 Mozilla 基金會、微軟 .NET Foundation開放文化基金會等等。

開放源碼發展至今,所帶動的開放精神,已經成為許多參與者的生活態度與特色。透過網路直接參與、自主學習、免費、協作、分享等等,開源精神與公民社會所提倡的價值,相輔相成,逐漸在社會各個不同的領域中發酵。

自由軟體鑄造場,即將熄燈……?

最近開源社群的大件事:自由軟體鑄造場(Open Source Software Foundry,簡稱 OSSF)將於今年年底吹熄燈號。藏身於中研院的 OSSF 計畫,透過 OpenFoundry 平台,提供了自由軟體專案開發時,所需要的重要工具與服務,包括:各種自由軟體專案開發下載與討論;自由軟體社群活動、法律授權參考資訊,及自由軟體相關研究報告與教材資源等資訊匯集的功能;人才的媒介等等。

過去由於中研院與科技部穩定的經費與資源的提供,讓 OpenFoundary 成為許多台灣開源社群草創之初,經費、人脈與經驗的即時奧援。此外,自由軟體可供免費使用,但仍有複雜的授權程序,常因此產生糾紛,甚至是公司間的訴訟,OpenFoundry 也提供法律服務,包括了自由軟體授權條款研究、案例追蹤、商業運用模式與政府政策研究等等,協助民眾與許多新創公司,避開耗時的法律訴訟;並協助開源社群籌辦了多場開源研討會。

目前的最新消息是:科技部明年仍會持續贊助 Open Foundary 計畫。之所以有這麼多人關注這個計畫的延續與否?看重的是自由軟體的開放精神,並不只侷限在資訊科技的軟體開發上;開源社群的免費、共享、協作等特色,也代表著時代條件越來越成熟的共好思想,有機會在社會的各種層面生根、發揮改變的影響力。

「萬事萬物都有缺口,缺口就是光的入口。」



圖片採CC BY 4.0授權,作者 Piers Cawley,網址:http://bit.ly/1yLSXgV

唐鳳在最近的 iThome 專訪中,說明了為何「開源是新時代的交換典範」。

唐鳳早在十年前就是台灣資訊界有名的天才駭客,在 GitHub 開源社群平臺上,她開發、維護了二百多個開源專案,同時也是 Haskell 開發語言和 Perl 6 語言的核心貢獻者與社群領導者之一;目前她也活躍於 g0v 社群,協力維護多個專案的開發。

其實唐鳳有過與台灣教育體制相對抗、並不輕鬆的求學之路。當年,她的母親李雅卿在《成長戰爭》中,描述了孩子在台灣僵化的教育體制裡所受的傷害,以及全家如何一起革命、重新看待教育與學習。專訪中提到:

當時才十多歲的唐鳳發現:「不需要經過中介,就可以接觸到我感興趣的東西」。透過網路,直接向世界汲取知識,這是唐鳳一路自主學習累積的秘訣,也正是開源社群共享知識慣用的模式。早在開源興盛之前,她就過著開源風格的生活,自然也成了臺灣最早一批投入開源的先鋒。
唐鳳也翻譯了大量文章,將國外對開源精神與社會變化的研究觀察和思考中文化;她也活躍於 g0v 社群裡,主要協力的萌典計畫g0v年會報告),希望能把教育用的基礎資料,也就是台灣各族群的各種母語,都用開放的 API 釋放出來,再做加值應用,並與世界相關的語料庫相介接;對於教育部目前的國語和閩南語等辭典的編纂校對,貢獻良多(相關報導)。

唐鳳在專訪裡,分析了四種不同的交換模式,在現代社會的脈絡底下,經濟模型已經從匱乏和分配的心態,轉向豐足與分享;政治模型也從傳統科層,轉向協作,這時開源精神正好提供了新的、不以利益為前提的交換模式——你可以自由地跟世界上任何人,為了任何目的而交換。

唐鳳說:「開源是一種協作的具體方式,而自由軟體運動則是希望人們主動爭取這種分享以及協作的自由,因此開源與社會運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回頭看 g0v 社群參與太陽花運動,與一路以來所致力的「開放資料的釋出與透明」,不只看見與批判社會議題,他們更希望從政府資料的釋出、資料的視覺化與應用,各種模組、資料格式與 API 的產出,讓社會議題「破而能立」,促進公共議題的能見度,並進而喚起群眾的關心、參與和新解法的提出。

而各種缺口,就需要「沒有人」前來解決,你我正是「沒有人」。


「你在做什麼?沒有人可以阻止他們。」
「我就是『沒有人』。」
(Nobody 也有無名小卒之意,這裡是雙關語。)

提到「開源未來的發展趨勢」,唐鳳認為:「…主要會靠『更多元化的參與者』和『更跨領域的專案』,來觸及生活的更多層面。」越來越多人可以透過方便的網路協作工具,貢獻自己零碎的時間來參與;「在跨領域方面,輸入工具的普及(觸控、聲音、手勢、情感訊號等)讓愈來愈多的類比表意訊息進入數位世界,與之相應的協作空間操作門檻也持續下降,再沿著新的輸出方式(立體印製、擴增實境、可程式化物質)進入生活。這樣一來,開源專案的內容也將不受平面影音文字媒材的局限」。

而目前 g0v 社群中,也積極在更多的社會議題中,嘗試常識和更多不同類型的 NGO 合作。

網路科技於社會工作倡議

在今年的「2015 全國社工青年領袖激勵營」,開放文化基金會的發起者之一黃雋(Jimmy)分享了「網路科技於社會工作倡議」,就是希望能讓更多社工人,可以瞭解開源精神,透過參與 g0v,展開更多社工與工程師的跨界交流和合作,讓社會工作的服務與倡議透過數位技術,能夠有效整理資料、促進議題的瞭解,並進而捲動更多人的參與。以下簡報有清楚的概念說明:




如果您想進一步瞭解更多的開源社群,可以閱讀「開源吃掉全世界」專題報導,或科技濃湯的介紹:

  1. 工程師的社會運動─「寫程式改造社會」
  2. 太陽花運動:數位時代的新社會運動
  3. 2014 G0V 年會:技術/人的跨界交流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