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網二] 社群媒體雙刀流 — 粉絲團+官方網站聯手出擊

5/17 的網路星期二,邀請到 Tenz(施典志)和我們分享粉絲團和官方網站,經營上的秘訣、策略,以及二者不同的特色。因為臉書粉絲團在台灣使用者眾多、黏著度高,我們發現很多 NPO 夥伴漸漸捨棄官網,只經營粉絲團,但這樣並不是累積/保存/搜尋資料的好方式。一起來看看 Tenz 的分析,為何粉絲團和官方網站並重,才是比較好的內容經營與行銷方式。


前言
  • 社群行銷在台灣=粉絲團 only,但在國外會有很多其他社群頻道,如 instagram(要講 IG 比較潮)、Tumblr、Youtube 等等(國外是 N 刀流,不會只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針對不同平台經營的分眾頗清楚)。
  • 台灣可能另外還會經營 Line,但很多人會選擇封鎖品牌經營的官方 Line 帳號,為什麼?因為 Line 和過去的電話一樣,是屬於會打擾人、中斷工作的強度,因此相比於粉絲頁,不斷接到通知的 user,會比較想封鎖品牌經營的官方 Line 帳號。
社群行銷的工具本質
  • 如果經營社群頻道遇到瓶頸,可以將自己的身份先轉換為 user,思考一下少了什麼?
  • 年輕世代,例如大學生使用 Facebook 已經減少很多,這是未來必定得面對的問題。
粉絲團
  • 加入臉書時,註冊帳號需要填寫很多個人資料 → 將實體世界的人際關係網絡簡化,放到資料庫去,全部成為「朋友」,形成很多人際的小圈圈
  • 為了跨越小圈圈之間互不認識的鴻溝,所以粉絲團誕生了
  • 很像雜誌這樣的媒體,是單向流通的,由管理員決定要發出什麼樣的訊息(相對地,臉書的「社團」管理者和加入的 uer,比較平等,彼此都有權限可以貼文)
  • 個人帳號只能加 5,000 個朋友,對行銷者來說,這個數字很少
  • 問題
    • 觸及率愈來愈低:演算法的改變(數位時代:Facebook 演算法新改變,粉絲頁一時的騙讚、騙點擊是沒用的!
    • News Feed FYI(臉書官方新聞室):配置許多真人編輯,透過他們的篩選、反應,再回饋來修正演算法。
    • 演算法啥鬼:搜尋引擎要參考很多訊息,譬如爬很多網頁來進行比對,如點擊率、或文章彼此的連結等等。SEO 重要,是因為 user 一般只看搜尋結果的第一頁前五名。SEO 是一種複雜的演算方式,所以行銷者要去研究,想辦法符合搜尋服務商的計算偏好。
      • 白帽 SEO:用正規的方式去影響排名
      • 黑帽 SEO:用投機取巧的方式,讓搜尋引擎誤以為很重要,但用戶看到的都不是他要的。
      • 臉書要讓用戶每次打開臉書,都可以看到朋友的貼文、他想要看的,試著取得一種各種訊息之間的平衡,例如計算 user 觀看文章的方式、停留的時間等等。如果你的貼文被臉書篩選拿掉,就會導致觸及率降低
      • 好的平台業者本來就有責任一直調整演算法來黏住 user
    • 命運的公式:R=(y/x)・f 觸及率的魔鬼公式
      • y:你所發出的貼文。不太變化的常數。(除非多燒一點肝~)
      • x:出現在任何一個 user 面前的貼文總和。會越來越大
      • f:沒人參得透,神秘的演算法
      • Edge Rank 是臉書用來決定貼文是否出現在 user 動態消息頁面的演算法,而臉書從來沒公佈過相關內容。(補充:目前臉書已改為使用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的方式來做演算,有超過 10 萬個因素被考量在內)
      • 所以 user 臉書上的貼文會不斷被過濾,也導致觸及率越來越低的宿命。因此若只單獨依賴這個平台,很危險,國外很多人會分散經營的重心
    • 使用時的社會壓力:粉絲是我的 TA(目標群眾) 嗎?
      • 老闆或長輩如果要加你,通常有壓力,會自我審查,如:休假出去玩,不敢隨便打卡。使用 Line 也是這樣,被大家逼著用,否則在某個人際圈裡,自己好像就被消失了
      • 年輕人越來越不用:調查數據(Social Network Usage)顯示,Tumblr(介紹與教學) 在年輕族群長得很快。Tumblr 註冊很容易,一個人可以開很多個部落格,而且可以控制不公開的隱私權,SEO也不好、不容易被搜尋到。今天如果再做類似的研究,Snapchat 數據應該會長得更漂亮、臉書則會更低
      • 有藝術和設計掛的朋友透過 IG 當通訊軟體
      • 主流社群媒體受到年輕族群鬆動的壓力,因為年輕人不喜歡社會壓力,就算使用,也會設一個空殼帳號應付
    • 內容黑洞:內容只活在當下(約4小時),之後很難被搜尋到。雖然臉書增加了粉絲團的搜尋功能,但很少人使用,因為 user 大多從別人的轉貼看到文章,不太會直接到粉絲團首頁去看
    • 目標族群是否在 FB 上?有人經營 50 歲以上長者的服務,但粉絲團按讚率很不好,來問我。我建議:不如直接到公園、傳統市場去找人。例如我媽 60 多歲,會用臉書和 Line,但按讚和分享的內容大多是親朋好友的分享,因為她不會去按粉絲頁;也不太會去加 Line 的官方帳號或下載貼圖,只是很基本的使用而已。
  • 建議
    • 內容投其所好
      • 很多編輯會丟笑話或好笑的圖,但不是這樣的,而是思考讀者的需求為何?如 XX 建設編輯,經營得按部就班,但成效不好。我反問他:作為 user,我關心的是某區建案?還是這家建設公司?假設我想買汐止的房子,我會去找達人的粉絲頁,而不會去找建設公司,這就是編輯和 user 之間想法與需求的落差。
      • 百貨公司的困境:Yahoo! 有很多粉絲團,如 Yahoo! 新聞、電影、運動等等,有一天開了品牌的粉絲團,結果不知該放什麼,什麼都放,就變成「百貨公司」,反而定位不明,粉絲數就會減少。另外一個例子,小型電商,什麼都賣,所以每天輪流放不同的商品,也努力經營,但按讚數和互動都沒有起色。因為去逛百貨公司,我們不會每一層都有興趣,無關的會想跳過不逛——「什麼都是,什麼都不是」。
      • 定位很清楚時,讀者群就不會太大。
      • 太用力促銷的結果。例如 Line 官方帳號的設定很貴,7-11 可以一天發三則,很有錢。粉絲頁:可以去看「按讚分析」那個欄位,「談論」就是 7 天內針對粉絲頁貼文有互動的。200 多萬粉絲,但只有1.7% 粉絲對貼文有反應。而短期內要快速增加粉絲,就是花錢做活動或送贈品,但這樣獲得的粉絲也容易活動結束就消失了,所以迷信或要短時間內衝高粉絲數,都不是好作法。
    • 貼文最佳化
      • 操作貼文的策略。把粉絲頁的後台統計數據 Excel 檔下載下來,針對各則貼文的表現分析,從中找出一些洞察(insight)。例如:排序各個項目的數量大小,和其他欄位做交叉比對。觸及率多的,大多是新聞議題性強的;週六週日早上發的,通常沒人看,因為大家還在補眠。
    • 各個粉絲團做出月報表,進行總體檢討。不要只看洞察報告,要把原始資料下載下來,計算出分享的強度(相對指標)
    • 觸及率:有出現在粉絲面前,但粉絲不一定會看;互動:表示有看、有感覺。所以互動的強度是:按讚<分享<留言,其中編輯最喜歡的是「分享」,增加貼文的擴散。
    • 找出貼文勝利方程式:每個粉絲團的狀態都不一樣,要觀察自己的資料
搭配其他社群工具
  • 部落格/官方網站
    • 本質/優質內容基地:「基地」相對於臉書的內容黑洞特性
    • 特色:
      • 網友期待:圖文並茂。Ex. 我住宜蘭,大家去玩一般會去搜尋美食部落客,會看到圖文並茂非常詳細的介紹,空間、每道菜、付費方式、營業時間等等。如果粉絲團只有 2-3 張照片,user 也覺得OK,期待不會那麼高。
      • 凡寫過必搜得到:粉絲團很難被搜尋到。我的部落格 2006 年開始寫,很多舊文現在還有人在看。
      • 長篇複雜內容唯一平台:有個趨勢,越來越重視長文,因為有些內容無法三言二語說完。各位的服務一定也有需要詳細介紹的,才能說得好。
        • IG:BBC 新聞,善用15秒動畫影片、甚至沒有聲音,讓 user 快速抓住重大新聞
      • 低成本:架站容易,維持反而不容易。現在有很多免費平台可用。
案例:Blog+粉絲團
  • 背景介紹:招牌看不出做什麼的,就是唯美的招牌,而且一週有好幾天鐵門拉下來。後來有次經過,才知道是法式糕餅店,有開課,我老婆就去上課。才知道老闆是五星級甜點行政主廚。原本大部分接飯店、高級咖啡店的大訂單,但因為不斷被 cost down,如果要用好材料會不敷成本,並且不符合對材料的堅持。後來做了官網,全部都是圖,SEO 零分,連聯絡方式也無法複製電話號碼。
  • 換方式做行銷:架了 WordPress 做官網,一天出一篇文章,透過訪問生產內容。
    • 圖文並茂/更新慢/SEO效果好(分類、標籤等等,搜尋引擎容易判斷)
    • 現場 demo 網站看一篇文章:照片都是iPhone拍的,一個一個步驟顯示製作過程、輸出他的健康價值。(現場超過50%的人想買~)
    • 針對 user 的需求來做內容
  • 粉絲團:短文/一張圖/更新快
  • 二者特色的互補
  • 上下游:關心本土農業+獨立媒體+電子商務
    • 粉絲團有 14 萬粉絲,算中小型。談論率 17.5%(需要去追求有意義的指標)
    • 追求粉絲數通常會遇到困難,特別是公益取向的議題,所以特意追求粉絲數不太有意義。而且強求的容易跑掉,雖然老闆開心,但其實曇花一現。
    • 好好經營留下來的粉絲
  • 社群:對你所提供的內容/議題感到關切、有所互動
    • 和傳統經營核心會員/非核心會員(失聯黨)類似,需要好好經營的是核心會員
  • Blog(長槍):很多人覺得它沒落了,真的嗎?很多電視節目找部落格達人來分享。無名小站時代,具有網路身分證的特色,很多人短短幾行就成文,當時是唯一的社交平台。後來,很多其他創作門檻很低的社群媒體興起,反而Blog 讓許多有創作力的人繼續留下來、影響力還在,如痞客邦在 Alexa 排名全球第 75 名。Quora和知乎也是部落格變形,讓比較長的文章留下來
  • 粉絲團(短刀)
  • 所以長槍+短刀很重要,戰場上可以所向無敵
問題與討論
  • Line是社群工具嗎?
    • 如果嚴格定義「社群」,是相同興趣的群聚。
    • Line 官方帳號:一般人加為好友是為了貼圖。一旦同樣的訊息不斷出現通知,會想封鎖,因為「干擾」本來就是 Line 作為通訊工具的本質,好像過去的電話,響了就得接,是很消耗注意力的。例如現在的信貸推銷電話,一接到會想掛掉,相較於傳單會讓人有更多情緒。
    • 所以官方帳號一天太多訊息,會讓人厭煩,想spam帳號,導致行銷工具就失效了。
  • 臉書不斷改變傳播方式,例如手機現在點粉絲頁的通知,會進到粉絲頁首頁。
    • 水桶測試(找到用戶最喜歡的方式):如測試廣告擺哪裡比較好?會隨機地讓用戶進行測試,搜集數據。如Yahoo! 搜尋引擎,有時 user 看到的畫面都不一樣,會進行不同字型的顏色測試。
  • 把官網長文拆成短文來放粉絲頁?
    • 可以在粉絲頁上讓網友跳坑,做實驗。
    • 觀察把長文拆開後,放2週;另外生產短文也放 2 週,看看各自的數據結果
    • 多測幾次:用好的時段多測幾次(內容要分類),觀察穩定的結果。
    • 經營粉絲頁沒有什麼一定比較好的方法,畢竟每個粉絲頁的屬性都不同,只能多多測試、觀察、瞭解自己的粉絲
  • 臉書有談論率,網站可以透過 Google 分析(GA)看到很多數據,什麼是網站數據應該留意的指標?
    • 不同類型網站的指標不同
    • 如:有的重視跳出率(網站的內容是否符合需求);有的重視觀眾的來源,依照網站的需求去進行分析
  • 比較推薦的 Blog 平台
    • 台灣:痞客邦
    • 嘗試 Tumblr:可自訂網域,但在台灣 SEO 搜尋引擎很差。中文支援也不夠好。頁面很自由。注重「視覺溝通」,可以去看大品牌的案例,透過圖像溝通的趨勢,如星巴克或 IKEA(賣夢想,而不是賣家具)的 IG 帳號,都是視覺導向的媒體。
  • 為何網站(Wordpress)很難被 Google 搜尋到?
    • 有些外掛的擴充套件可以用來改善 SEO
    • 內容是否足夠?網站的時間不夠久,需要累積更多內容,只能埋頭苦幹多做,搜尋的排名自然會慢慢改善
  • 粉絲頁透過貼文最佳化、重複測試,找出自己的勝利方程式,沒有必做或不能做的
延伸閱讀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