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您先閱讀:[網二紀錄] 08/13 不只是外包,NPO/NGO 能和開源社群,協作出哪些可能?(上))
比較抽象的概念,可用於不同專案的參考
g0v 的 ipa 說過:
「社會議題很多,想做點事的人也不少,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一條可行之路,g0v 是一個慢慢成形的通道。
這場由資訊界發起的運動,先由技術人才從這一端開始鑽鑿隧道,如能建立非資訊人也能參與的模式,加入一起由不同端鑽鑿。
傳統與新型社群雖有不同思維與習慣,透過多互動多學習,希望能找到一條落實民主的新路。」
在非資訊人黑客松提案小訣竅中,ipa 提到幾個「提高提案打擊率的要點」:
- 直指問題
- 資料在哪裡?
- 畫畫雛形
- 選用合適的授權
所以組織可以就四個方向來思考:
- 資料在哪裡?可能是政府公開或 NGO 自己帶來的,需要整理資料、檢視資料潛力。
- 對於專案藍圖,目前的想法如何?能否借鏡其他專案?
- 你的觀點?需要闡述觀點的素材。可以提案、有專案文件,因為技術社群也是素人,需要先了解議題及觀點。
- 專案怎麼結合倡議議程?一起討論出有限時間內的關鍵專案功能,例如地圖化,這在之前的記者會經驗中是很有用的,因為政府沒有提供,就有差異和對照。
簡報 from Net Tuesday Taiwan
參考簡報第 29 頁,比較了解 g0v 社群內不同性質的專案,在資料、議題觀點、技術者、倡議定位、專案藍圖、資源和相關專案的內容,可以看到不同專案各有不同的定位和取向。
簡報第 30 頁則提到非 g0v 的專案:
- 資料英雄計畫支持的「高雄火災風險地圖」,是由高雄消防局提案的,這是他們的核心業務。
- 參與「智在家鄉」的補螺神器&福壽螺堆肥研究:「智在家鄉」是由企業聯發科發起,為了鼓勵地方的社會創新,這個提案是讓福壽螺捕捉和做成堆肥的整個流程,可以擴散到各地的農友社群中,所以資料其實是當地社區實作生成的。
- 資料申請小幫手:原先在 g0v 社群中提案,後來因為和公部門有關,所以透過總統盃黑客松來試試看,希望未來大家跟公部門申請資料時,可以獲得比較即時和緊密的回應
我的專案適合開源協作嗎?
為什麼需要去區分適不適合開源協作?因為案子必定會因為開源社群的性質而造成改變。開源社群的文化與 NGO 的文化是不同的,以下是任何人或組織想進入開源文化的場合協作時,需要考慮的要點。
開源界的工作文化:
- 開放授權:其他人想拿去用時,可以怎樣拿去用?寫好授權的話,用的人不需要特意來問能不能用。大家有一套共同的價值,也就是「開放協作的價值」在做事。
- 誰在意誰痛苦:不會有命令、強制的階級權力關係。g0v 不是一個組織,沒有誰可以控制誰,所以想號召大家做事時,不像傳統的組織那樣由上而下,而是新的回饋文化,給參與者成就感的系統。
- 粗略共識:可能只有某些人在爬租屋資料,做某一部分的事,但就像「天龍特公地」,大家可能接力在做,每個人做的是其中一個環節,甚至不是專門給這個專案使用,卻能派上用場。
- 過程開放:
- 及早釋出、常常釋出(release early, release often)
- 歡迎提供修正版本(Patches welcome)
- 模組化:可接力補完。別人也可以接力繼續做。我可能每個禮拜只用 4-8 小時來做某個開源專案。開源常常是接力完成的,不會有「誰」一定會在「什麼時候」做出來。
- 相對穩定的財務。每年固定的募款或向政府申請案子。
- 年度規劃、報告。需要向支持者或提供專案資源的主管機關,定時報告。
- 期程、專案管理。每年的工作規劃會有預定期程,在有限可見的資源中,完成預期的工作規劃。
- 持續性的工作
一個專案是否適合在 g0v 這樣的開源社群內提案?先前 ETBlue 和 Ipa 共同開發出了這個跨界量表,讓有心提案的夥伴可以先自我評估一下,是一套重新思考「開放、跨界」的方法,以及幫助選擇好的開放模式。
- 費用:譬如「割闌尾計畫」最後還是專業的團體處理掉,因為人力、物力花費很多。
- 複雜度:有些需求黑客松當天就可以寫完,但有些需要多人合作。複雜度會決定選擇的空間,看要牽涉到哪些專業,而需求人力越複雜,越不適合開源專案。
- 數位性:線上 vs 實體 的參與門檻
- 模組性:自己做完的東西能不能拿去其他地方用?
- 通用性:東西做完可否重複使用?
- 公開性:東西是否可從討論、寫程式、有成果等環節,都可以公開。譬如:318 運動時在立法院外面佈署整個系統,就需要有一定保密性,不適合公開。
上圖說明:
- 左上角:專案簡單,開放程度不高的話,開放協作讓開源社群加入是有成本的。
- 右下角:複雜、開放,需要建立穩定的人、可以長期合作的開源社群
- 左下角:複雜又難開放的,可以轉成找人做跨界的專案管理,並且每個案子的參與模式可能不一樣。
非技術人如何判斷專案複雜度?通常會出現以下狀況:
- 做完 Blupa 發現很複雜
- 提完案卻沒人跳坑
- 有人跳坑,但進度緩慢
- 說得出最終目標:聽得懂彼此說的,也願意互相理解。
- 知道開源社群的協作文化。
- 切得出階段、需要的專長、適合的協作方式。怎麼從現在一步步走到最終目標?可能不是現階段需要什麼樣的人、就有這樣的人出現,而是需要可以跟開源文化相容的,需要有些步驟,譬如:如何透過小松逐步認識人、找到對的人。
- 不一定有完美人選。先從願意跨界的人開始,同時瞭解不同文化的人在想什麼。畢竟願意跨不同思維邏輯的人比較少。
- 達成目標外,也思考「這個專案能為開源社群留下什麼」。
- 幫社群訓練人
- 有些部份可以回到社群重複使用
- 大家的價值、回饋
- 提案找人時,記得找(一日)專案經理。可以及時充分得知(尤其是在提案階段),一步步要怎麼做到?每一步可能踩到的雷是什麼?快速知道可能的路和潛在的風險。
- 不只問「能不能做」,而是問「怎麼分工、怎麼協作」。
- 權責相符、給予回饋、維持開放。做事的人要能得到相符合的 credit(讚揚),創造正向循環,並且允許展開。
- 拋棄工程師包袱,往議題多跨一步。多做一點專案經理的角色,從技術開源的位置,往 NPO 的倡議方向多傾斜一點。
- 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專案經理:怎麼讓不同領域的參與者一起合作,把事情做完。要釐清專案目標與提的需求有沒有相符?不要把工程師當工具,因為在開源專案中,工程師並不支薪,若無興趣,成員隨時都可以走人。
- 發展友善的迭代方式:要怎樣一步步前進,有怎樣的原形(prototype)再慢慢改進,例如每兩個禮拜可以有個測試的東西。
Q&A
問:很多專案都花很多時間在 data engineering(資料工程)上。比方提到勞陣或地球公民的例子,這些 NPO 也花很多時間在做讀書會或倡議專業,為何不把時間花在培力 NPO 有 data 基礎素養的相關能力?
- ddio: 背後有很多可以去問,NGO 的能量花在哪裡。他們選擇的價值取捨是什麼?每個領域都有他們很基本、專業的東西。我也同意資料素養的能力是重要的。如果你想要提供這樣的課,很歡迎來。
- 哲:我不是 NGO 工作者,也不是技術人。有些社群的專案也希望降低資訊技術的門檻。例如我可以用 ronny 開發好的地號 API 工具。
- 淑芳:NGO 也在變化,例如均一教育平台有自己的資料分析師。一線服務的工作者,要在短時間內增加他們的資訊能力,可能沒那麼容易,但是協作過程,可以很明確回饋給 NGO 夥伴要去如何收集、規劃資料,這樣以後處理資料的能力就會上升。協作過程中,雙方會對彼此的文化越來越了解。也會有些新的 NGO 能力、專長是不一樣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