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網二紀錄] 8/18 NPO 的 FB 行銷撇步大公開(下集)


四、從一個商管所畢業生到現代的轉變


從單一素材走向整體規劃,並且讓很多素材一起講完一個故事。譬如前面提到的案例,目標集中在拳擊隊,沒有談其他太多議題。

多分一些力在戰略上,但因為戰略很多假設可能是錯誤的,所以需要很多修正。修正也是有限的,因為素材不是無限的,如果東西沒有擴散,重發也無所謂。早期的擴散比較靠運氣或親友團,其實現在只要粉專的追蹤者有三、四萬人就是意見領袖了。而分享也會影響粉絲的質量。

擴散除了親友團,現在多了「廣告」。會提出 2,000 - 8,000 元左右的預算,幾乎不會賠錢;如果和 KOL 談合作,小技巧是可以撥 2~3 千元的預算,請他們分享,不要兩手空空去拜託人家,其實都是很划算的計畫。

也提醒大家,有些事情很重要:
  1. 相似受眾的設定:臉書有生產器,把 Email 丟進去,譬如 500 個人的名單,也可以先分類投進去。因為每個人在臉書中都有很多的標籤和權重。
  2. 「廣告追蹤」很關鍵。可以追蹤分享的人是否捐款?我們通常會下10萬塊左右的廣告費,可以回收一百多萬的捐款。但要考慮組織的廣告邏輯,通常佔勸募的 15%,包含廣告和製作費。也可以 ROAS(廣告投資報酬率,指每花一元廣費告可以產生多少營業額)來算投入廣告預算
  3. Google 廣告和 SEO:Google 是一種拉式行銷,我在這裡、你來找我,但臉書是反過來的。我覺得不適合我們和與我們合作的組織,因為組織不是做民生必需品,關鍵字搜尋要找到我們不是很容易。
五、人生百味募款的案例分享

人生百味去年需要募款,當時盤點我們有經營社群的經驗,但見證人比較少。我們自己是做創新貧窮體驗的組織,有比較激進的價值,而且實驗可能失敗。設定的 TA 是:在高科技業工作的女性。她們有文化資本,也是產業中相對少數的人,會感到社會結構的壓迫,所以想要抵抗和反抗。

募款過程不是吸引新支持者、累積社群,而是要「喚醒」他們。回顧成果就鋪陳了一個多月,之後才講組織沒錢。因為我們素材很多,就先分享書籍、辦活動和講座(剩食派對)、尾牙、市集,都是有趣的層次;成果紀錄、尾牙紀錄,最後開始募款。會這麼做,和臉書演算法有關,指標是 TAT%(Talking About This %),就是「正在討論專頁人數 / 粉絲團人數」(過去一週針對粉專的內容動態 [討論、按讚、留言…] 的不重複訪客人次,代表活耀粉絲佔所有粉絲的比例。通常比值越大,代表這個粉絲團的渲染力越大,貼文的觸及率也越高)。拉抬演算法對我們的優勢是:養得好,曝光率會比較高;如果很久沒發文或發文觸及率很低,曝光就會比較差。

廣告費沒有超過 4 萬,也沒有找臉書的代操公司。其中影片「尾牙全紀錄」,沒有太多解釋,因為 TA 設定是內團體的人,預設你已經了解。裡面也有呱吉。和名人、企業合作時,記得要把他們拉進自己的企劃、策略裡,而不是被帶走。


急迫性會引發人的焦慮,沈重的困難則會引發人的慚愧,人如果總是被引發這些情緒,短期可能有效,但久了會引發強烈的無力感,所以應該要有希望的感覺,譬如:對工作者的敬佩,對改變發生的期待,和對內心困難被解決的感謝。

底下分享幾支影片:

A. 臺灣群眾服務協會-移工在臺灣


對人的關注,應該要比較完整呈現案主的感受,工作者現身其實也是加分的。影片的 TA 設定為:媽媽、較年長的女性、護理師或社工(第二接觸者,也是旁觀者)。

這個協會服務看護工、移工和漁工,這裡只談看護工。在家庭裡,用媽媽這個角色來創造連結。推出時,粉專被仲介洗爆(因為協會也做「去仲介化」的議題),一開始很擔心黑粉,後來發現支持的群眾其實不受黑粉影響。同時,這個議題和臺灣的利益是有點衝突的。

廣告預算有主次之分。募資是「影片+網頁」,做好就好。

B. 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 - 脆弱畫室


主要在做無家者的藝術教育,比較偏向感受性的東西。核心精神是:貧窮最可怕的不是沒錢,而是內心的絕望。募款設定的 TA:曾經有過脆弱而沒被接住的人。透過自我揭露來和這樣的對象產生連結。

發現分享的人都寫很多文字。

六、組織實務可能遇到的困難


行銷=產品價值 x 行銷活動,有些問題不出在行銷上,或需要先被解決。

行銷是水很深的地方,不過 NPO 做的人不多,所以有空間慢慢調整。大組織的線上社群是很強的,線下社群也很紮實,才能累積那樣的能量。

開始做的時候,素材至少自己要喜歡看、能感動自己。我們需要共同形塑一種更真誠、永續的募款文化。小型組織要相互連結和結盟,比較有活力和彈性,這是一種競爭優勢,不要常對夥伴情緒勒索。透過某種原則揭露財務,畢竟是公共財,才會對小型組織有信任。

七、QA

1. 我們如何不成為掌握行銷文化資本的新階級?

應該要讓這個文化不是獨占、而是共享的,幫助更弱的人或有困難的組織

2. 現場回饋:之前定期定額的捐款部份,我還蠻關心移工議題的。之前有上網查詢,譬如鏡週刊有些頗負面的報導,因為我自己是 NPO 工作者,了解 NPO 的工作難做。所以我比較想相信組織官網的聲明。關心移工的人比較小眾,大多數有特殊的體驗。因為我自己旅行喜歡去東南亞,加上知道臺灣很多雇主有點惡劣。
  • 負面的言論不會影響太多。
  • 鏡週刊是過去的報導。如果哪天被翻出來,會再主動回應。
  • 一般受眾不太會翻找二邊資料和說法
3. 移工議題的黑粉觀察和處理
  • 利:觸及可能很多,但影響的是轉換率,可能會影響支持者
  • 弊:如果只有一二個人,可以私下聯絡,聽她把話講完(冷處理)但有人是很強烈的情緒反覆,可以設定「隱藏」,他人看不到貼文。
  • 仲介有個 Line 社群,所以通常是貼文發出後一天才反應。仲介中間穿插很多雇主,也有很多雇主有受傷的經驗或照護的疲憊,因此有很強烈的情緒在他們心底。譬如移工影片中的阿達是工作人員也是雇主,請他出來談,也試著做些雇主同理的文章,但效果不好。
  • 把黑粉框起來、整理起來,統一回應。後來出了五篇聲明,讓大家了解你們在做事,但還是會一直被罵。
4. 新創小公司不太有資源,如何找行銷顧問或資源?有些朋友是扶輪社,有沒有可能有商業合作會,有專業的人才,創立 NPO 交流平台?

沒有資源或技術可以架平台,可以直接找募資平台合作,因為他們也在找案子,並且更能輔導提案者,會建議你要做什麼,至少會有基本的樣子和規格

5. NPO 之間如何協力是很重要的,對合作的可能性的想像如何?
  • 我們有做窮學盟,組織之間不是議題如何合作,而是人要有私交,才會有基本的信任關係,並且可以互相討論和交流彼此遇到的困難,譬如我們共同遇到社會對貧窮的污名
  • 窮學盟要讓大家有共同的力量。目前我們協助大家的募資案是 15 萬加上抽 10%,其實很便宜。
  • 明年我們會幫芒草心募款,二個組織其實很像,後來思考過的重點是定位問題。芒草心是讓貧窮的人回到社會,我們則是讓社會適應貧權的議題。
  • 之前有找公民地球基金會,想做培育 NPO 年輕夥伴的學校,但因為大家都沒空,所以目前力量都不足,沒有持續力。
6. 很多案例都是影片,Youtube 有在經營嗎?臉書怎麼經營比較會擴散?
  • 影片像是航空母艦,前面要有一些前導和互動率帶起來,才能上影片,最終再出文,預熱和加溫,這是不花錢的節奏。
  • 貝殼放大只做顧問和投放廣告,不做執行。
  • 臉書一定要把影片放上去,之前有紅利,鼓勵大家上傳。目前只有直播和社團訊息的排序會高一點。
  • 截圖是用來吸引人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