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網二] 網路時代之自有媒體行銷:非營利組織篇(2014/12/09)

台東「孩子的書屋」和許多 NGO 一樣,經歷過辛苦的草創和陪伴服務的過程,曾經創辦人陳爸投入全部身家、存款告零,甚至書屋在 2013 年發不出薪水給工作人員。對 NGO 來說,資源的取得和服務帶來的消耗,如何維持動態平衡?怎樣才能取得更多資源,讓好的服務堅持下去?都是 NGO 時常得面對的問題。

這一場分享,邀請到「台東孩子的書屋台北後援會」,ㄧ群在不同行業工作的專業經理人。在 2013 年,協助書屋執行官網翻新、臉書粉絲團的經營,以及 CRM (支持者管理)系統的建置;並與書屋討論年度募款的策略與主軸,策劃多次媒體公關的露出,也為創辦人陳爸出版了一本書,作為書屋行銷內容的總匯。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後援會會長尹立伯博士和遊走各 NGO 的全職志工黃仲豪,精彩的分享和問答。



後援會是從 2 年(2012)前開始的,由 8 個人組成。起源於對陳爸理念的認同,大家投注、運用相關人脈和資源來協助。在後援會成立之前,陳爸已經做了 13 年。



組織在不同階段會遭遇不同瓶頸

組織就像一棵樹,盆子(內部資源)大小是固定的,但樹(組織)會愈長愈大。

相較於企業需要尋找市場,NGO 的服務往往就已有強烈的市場需求,譬如需要幫助的孩子、受暴婦女等等。而陳爸是有願景的人,後援會希望幫他完成夢想。一般企業會有完整的融資,但 NGO 沒有,只能募資,但募款往往又有「貧富不均」的情況——台灣 98% 的慈善捐款集中在 5% 的非營利組織。

所以後援會規劃,需要一個大的行銷活動來募款。

專業志工(Pro Bono)幫書屋說故事

Pro Bono 源自於拉丁文,意思是以無酬或極低報酬,志願貢獻自己的專業於公益服務。目前除了法律專業,建築、行銷、醫藥、科技和策略顧問等範疇,也有越來越多專業人士加入。Pro Bono 的服務,並不像傳統志工,而是以職業裡的特殊技能,來提供 NGO 無法負擔的服務。(譯自維基百科

書屋的優勢是,有「極豐富的內容」,是一個很立體的現狀,包括 300 位孩子、50 位老師、無數的陪伴者及 13 年的歷史,以及許多從書屋長大的孩子。

後援會中,有公關專家、活動專家、及某烘培連鎖店的老闆娘。他們協助企劃並規畫出以下活動:
  • 平面媒體露出:電視、報紙、廣播(仍有其效力,雖然重要性下降)
  • 自有媒體策略(Internet-based)
  • 內容的整理、產出及發表(優化)
    • 翻新網站(門面的可辨識度)
    • 出版新書(比較特別的活動)
    • 經營臉書紛絲團
    • 建構 CRM(支持者關係管理系統)
  • O2O(Online to Offline):除了線上行銷之外,離線行銷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面對面/接地的實際體驗,比較豐富立體,包括:
    • 公開演講:後援會其中一位大姐,負責安排陳爸的演講,讓他有機會面對潛在支持者。而會到現場的支持者,非常有可能轉換為現場捐款或其他支持行動。
    • 募款活動
    • 實地參訪書屋的田野旅行:例如透過以立(過去主要的服務是帶領國際志工到柬埔寨蓋房子),帶一些企業朋友們來做蓋房子的土磚。實地到書屋參訪參訪,幾乎每週都有,而實地看到的震撼力更強。
    • 案例 : 微熱山丘。實地拜訪總店,會奉上一杯茶和土鳳梨酥,被實體店面的氛圍感動後,有機會建立口碑、並轉化為消費。
團隊合作:書屋 X 後援會

2013 年後援會花了 8-10 個月,和書屋一起合作,台東與台北一起協力分工。尹博士特別提到,作為外來資源或相關協助人,前提(期望)是:不要過度浪漫化進入 NGO 協助這件事,要不斷進行「現實的檢測」(reality check),看到並理解 NGO 原本的文化和認知的差別。

內容這麼多,到底應該說什麼?後援會的初期目標是盡量「擴大市場」(Max the market),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書屋。

為什麼要翻新網站?
  • 內容或風格過舊,不能代表 NGO 的現狀
  • 關係人跟內容是分開的,想做整合,所以架設 CRM 系統
  • 方便組織的員工、同仁、捐贈者、社工,可以很快找到資料
  • 方便捐款
  • 適用於行動裝置的漸進式設計(Progressive Design;相關說明
soul.png


網站翻新通常是 NGO 重新審視自己的核心價值、服務內容的好時機。進行「核心價值的探索」(Soul Searching) ,需要組織內一群人一起來思考:你心目中的書屋是什麼?越能用簡單的話語來形容,代表想得越清楚。這過程中,陳爸其實無法只用一句話總結,提出了「社區改造運動」等四、五個面向的願景,所以後援會擔任引導(facilitate)的角色,對陳爸及組織內的工作人員提問重要的問題。

這時現場有一位外國朋友提問:十幾年前,陳爸有他心中的使命,那麼後援會所問的問題,是否會影響他?因為後援會希望他的核心價值能被大眾接受。

尹博士回答:好多想法都在心中,說不出來、寫不完整,每次都是不同的片段,所以後援會就是將這些片段拼湊起來,是輔助的角色。另外,仲豪補充:和 NGO 合作一段時間之後,發現營利和非營利組織的不同——營利組織通常產生一個想法或產品,目標是想賺大錢;但 NGO 的創辦人,目標不是賺錢,而是想去做社會欠缺的服務或照顧,這樣的人通常很有決心、不畏艱難,反而身邊的親朋好友時常會是採煞車的破壞者(breaker)。所以創辦人一路都能堅持過來,我們就不會是去影響他的因素。

新舊官網的比較

舊官網是草綠色系,由某位工程師志工用 HTML 程式碼刻出來的,所以沒人可以維護它。另外,在 2012 年的募款專案中,可以看到照片裡的孩子是被保護的,沒有拍攝正面;同一年的 333 募款專案的照片,帶有灰暗的色彩,然而孩子的衣服是明亮的(代表希望),會激發起想要幫忙的欲望。

新官網的色彩變得明亮,以內容為主,把書屋過去的文章蒐集起來,由後援會中的一位文字工作者,主掌編輯。網站的使用者概念上,書屋不只是陳爸、老師與孩子的,也包括關心的人、捐款者、陪伴的志工等等關係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在網站上被找到。

網站的項目內容介紹
  • 書屋在做什麼:是比較靜態、不太會更動的內容
  • 1+1幸福建屋:誘導捐款人的未來專案
  • 獨木舟計畫:自己做獨木舟,環台灣島沿海
  • 募款專區(和 CRM 整合):捐款頁面要簡單易用,所以需要多花時間討論、設計。
  • 首頁的方塊訊息:拉出重要、即時的訊息,加以集中
網站很簡單,但和網頁設計師討論很久,色彩部分也和陳爸討論很久。其中更改 Logo 的部分,來自於:把陳爸想做的各個片段,集合起來;並用幾何形狀來組裝網站上的相關圖示(icon)。原本舊站的標語「書屋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換成「愛。無所畏」。


icons.png



《愛。無所謂》:這本書由撰寫人花了約十個工作天,實地探訪陳爸及相關受訪者。本書不只作為一個里程碑,也具有未來性,包括對台東、社區、台灣等不同層次的展望。很多內容也在網站中被使用,並作為未來行銷的文字基礎。

臉書:從許景泰的《粉絲經濟學》來看,就像開一家麵包店,主要會服務到的顧客就是街坊鄰居;如果把顧客當作粉絲,粉絲還達不到顧客的程度,約 1% 可能成為客戶。對 NGO 來說,NGO 沒有商業行為,粉絲多認同理念而來,但還不是捐款者,希望能將他們轉換為實際的贊助者。

官網和粉絲團建立後,後援會陪伴了約 3-5 個月,之後都由書屋自己維護。書屋有公關組 3-5 人,其中一人固定在粉絲頁發文,內容約為 200 字的簡單故事。重點是:固定發文,累積內容。照片和影片(包含 Logo 和字幕)內容雖不是十分完美,但只要有幾張好的就可留作未來使用(Content Curation)。同時,有活動就記得要有紀錄

CRM:一開始系統架設時,統整並匯入資料比較痛苦,之後就輕鬆了。電子報也在網站成立後一年,才由書屋生出來——所以尊重 NGO 自己的節奏是很重要的。


Q&A 問題回答


Service concept. Isolated on white


Q1: 相比於孩子,做環境議題的比較不容易募款?

A: 不同產品會吸引不同客戶。譬如「綠色和平」有比較大的支持群體和後援會,以及後續 的追蹤——在街頭被攔下、連署之後,會收到他們的電話或 Email。一般來說,NGO 投入於行銷宣傳的資源過低(不到 1/10),相較於營利組織至少投入 30%。

Q2: 去上一些企業課程的進修時,通常會教你建立組織價值、客群分析及市場調查。書屋有做嗎?

A: 書屋沒有做過,但現在可以做。約略知道支持者多是婦女,但訊息並沒有特別針對這個族群。後援會後援會裡做公關的多是女性,影響了書屋目前的文字形象。

企業的邏輯會做市場區隔,但 NGO 不是,而是以服務取向為主。先做服務,才想誰會來捐款。

Q3: 書屋負責內容產出的人力?

A: 之前有一位兼職在做網站管理,另有 0.5 個人力產生內容。書屋目前有人在負責,但不是百分百投入,因為只有週一、週三二天發文。一開始官網和粉絲頁的架設,後援會的助力比較密集,約 5-6 個月。

另外,企業文化和員工認知,對經營內容也有很大關係。以書屋的經驗,被分享最多的貼文:行車記錄器所記錄下的一個片刻,而不是特別設計的活動(請見下方影片)。而這個記錄是因為老師有敏銳的觀察,並主動把內容拿出來用。


後援會有一些公關專業,知道哪些點有感染力,和書屋工作人員的認知差距頗大。初期需要多溝通。(怎麼溝通?)這要看具體情況,大家一起來討論,怎樣的方式和內容比較好。

多少人按讚是可以即時自我檢視的。社群媒體的經營講求人的味道,過去 NGO 的媒體宣傳都比較正式或正經。NGO 可以建立諮詢的人脈,同時貼文方面,衡量可以持續的節奏,不一定每天有。


孩子的書屋貼文
※ 書屋粉絲頁中,表現最好的一則貼文。

Q4: 怎樣把按讚變成捐款?

A: 把捐款的按鈕直接放在粉絲頁上。

Q5: 會有英文網站嗎?

A: 2年前曾試著做,但半年過去完成中文網站後,還沒找到時間完成。但為了國際專案,會做英文簡報,希望能帶上國際舞台。

Q6: 類似 kickstarter 的群眾募資,會想用嗎?

A: 沒參與募款過程,目前不確定。但在 flyingV 上面,NGO案子得比較年輕性感一點(young and sexy)才有機會。

Q7: 行動裝置的設計?

A: 希望官網會自動偵測使用者的裝置,轉為行動畫面。至於 App 對 NGO 比較不重要。

Q8: 官網、粉絲頁、行動裝置之間,如何連結?

A: 粉絲頁比較即時,可以把官網的內容拿來宣傳。分享的故事比較破碎,可能不適合放在官網上。官網更新頻率比較低。

Q9: 後援會和陳爸之間的化學作用(chemistry)是什麼?

A: 一開始後援會的溝通沒有很順暢,花了 4-5 個月緩衝(buffer),處理磨合。關鍵是陳爸建議把工作切清楚,所以大家各自分工得比較順利。

很多志工願意貢獻專業,但到組織裡卻只付出勞力。深度參與會有比較多需要磨合的地方,所以也舉辦了共識營,花時間討論。新人訓練很重要,志工需要更了解 NGO 的文化和一些行前準備。

招募專業志工(Pro Bono)是一種趨勢。做決策和主管的人在,也很重要。如果這件事是重要的,值得花時間邀請。專業志工尊重 NGO 的想法,也很重要。

Q10: 十年後,後援會還會在一起嗎?

A: 至少目前還在一起(笑)8 位成員去年很緊密,因為投入很多時間。現在,比較忙自己的事業,還有其他 NGO 平台。

Q11: 官網改版後,都看到孩子了。但在 NGO,會有個案曝光的顧慮?

A: 後來處理孩子的照片時,一開始想說服書屋,照片曝光也不容易找到特定的孩子。合作的過渡期有些妥協,書中很多圖片是加工處理過的,例如鉛筆畫的效果。特殊個案不會被正面呈現,但一般參加活動的孩子是沒有被標籤的,所以不需特殊處理。

0 意見:

張貼留言